mmexport1526698653972.jpg (149.69 KB, 下載次數(shù): 5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8 11:24 上傳
李白故里酒廠重立的廉泉井碑 南北朝時,梓潼人范柏年晉謁宋明帝。君臣在談話之間,提到了廣州的貪泉。宋明帝問:“據(jù)說那里出的貪官均與飲此水有關(guān),愛卿的家鄉(xiāng)有沒有這種怪異的河流?”范柏年答道:“臣居住在梁、益之地,唯有廉泉、讓水,不聞有貪泉!彼蚊鞯蹖λ幕卮鹗仲澷p,立即拜他為蜀郡太守。據(jù)清同治《彰明縣志》記載,范柏年所答廉泉在原中壩大乘寺后半里許,讓水即是今天的平通河。因大康鎮(zhèn)舊縣壩在宋代曾出過一位名叫雍繁孫的進士,故流經(jīng)此段的河流又稱雍村河。
171959vzqs1qkiaalaaji1.jpg.thumb.jpg (72.35 KB, 下載次數(shù): 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8 11:24 上傳
讓水河邊的雍村字庫塔 讓水河發(fā)源于平武、松潘、北川三縣交界的六角頂東坡,自北川羌族自治縣甘溪鄉(xiāng)長灘子流入江油市境,經(jīng)大康、太平鎮(zhèn)等地,南流至鄢家濠東注入涪江。其充沛的水利資源,早在明代就被開發(fā)利用,歷代在縣境沿岸修建的引水河堰有:大康鎮(zhèn)的大成堰、永興堰、三合堰、七里堰,太平鎮(zhèn)的涪西堰,青蓮鎮(zhèn)的涪濟堰等六處引水工程,共灌溉農(nóng)田兩萬多畝。 讓水河流經(jīng)原彰明縣的古橋院寺側(cè)的鄢家濠,舊有古渡,相傳謫仙人李白曾在此過渡,后清人在此設(shè)立義渡,并立石碑一通,上刻“謫仙渡”三個大字,下刻“謫仙義渡,雇工撐船,一切往來,不取船錢”。
謫仙渡.jpg (299.69 KB, 下載次數(shù): 6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8 11:23 上傳
謫仙義渡碑 道光年間,此地多年有津無渡,有渡無舟,士民苦于涉水渡川。有一個名叫周宗才的人長年在此撐渡糊口,后來年老體衰,便雇人代替自己,雇費開支隨之增加,索要的渡費也成倍增加,行人難以承受。咸豐元年(1851),彰明東郊有位名叫熊文的善人心生憐憫,為了讓行人能免費過渡,便捐出了沙地二十畝、水田一畝作渡田,用作造船造橋和雇傭渡夫的費用。鄉(xiāng)中三老推舉劉鶴松(字嵩山)、趙敬亭等四人共同來經(jīng)理。四人出具公文并投遞給知縣張邦佐備檔。因經(jīng)費有限,熊氏父子再捐資補充,但仍然入不敷出。劉嵩山與趙敬亭商議,擬將渡費并入祭祀李白的祀費,用祀費來維持渡費。兩人把想法報告給知縣喬世清,喬知縣說這個方案可行,并將義渡命名為“謫仙渡”。不滿一年,劉嵩山去世,隨后又遇上辛酉藍亂。亂后,百姓幾乎沒有財物和蔽身之所,擴充義渡的提議也就因此擱置了。這時,有一位慷慨好義的貳尹劉虛堂站了出來,獨自捐出腴田十四畝余、沙地七畝余用來補充渡費。自此,夏天撐船,冬天搭橋,義渡經(jīng)營自如。彰明知縣何慶恩聽說這件事后,非常高興,夸贊道:富庶地方的人們熱心公益事業(yè),謫仙義渡的創(chuàng)建證明了這句話是對的,而彰明的這種急公好義之風(fēng)前啟后繼,沒有止息,就更加可貴了。何知縣又?jǐn)M定了義渡章程若干條,并改渡名為“學(xué)士渡”。舊彰明之人,共懷利濟之心,其好義之風(fēng),為李白故里增輝不少! (來源:“史志江油”微信公眾號,李戴(綿陽)、松風(fēng)撰文)
|
松風(fēng) 沒跟你開玩笑滴,這是縣志上記載的! [attachimg]2726966[/attachimg] 詳情 回復(fù)
發(fā)表于 2019-4-10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