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90809_162739.jpg (129.67 KB, 下載次數(shù):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15 11:06 上傳
李白紀(jì)念館古碑廊
江油李白紀(jì)念館內(nèi)珍藏著兩塊太白像古碑刻,一塊刻制于北宋大觀(1107-1110)年間,距今已有900余年,碑高149厘米,寬76厘米,厚9厘米,為少年李白像;另一塊刻于清同治八年(1869),距今150年,碑高138厘米,寬75米厘米,厚14厘米,為盛年李白像。 說起這兩塊古碑的來歷,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歷史上的彰明縣是李白故里,1958年與江油縣合并成為今天的江油市。清咸豐九年(1859)春,廣西桂林府灌陽縣舉人何慶恩赴京參加吏部會選,一次偶過京都廠肆,在故紙堆中發(fā)現(xiàn)一幅古畫,從繪畫技法及殘留字跡看,極像是北宋大畫家李龍眠的手筆。古畫紙質(zhì)似桐皮,雖然題款霉損,局部墨痕浸漬,但左側(cè)所書“太白像”三個篆字猶可辨認(rèn)。于是何慶恩便“購而藏之”。 興許是一種緣份,六年之后的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何慶恩擔(dān)任的景山官學(xué)漢語教習(xí)期滿,被委派到四川彰明縣任知縣,有幸親臨李白故里拜訪先賢故居。何慶恩寄寓在彰明縣城的青蓮書院,院旁有一座大雅亭,里面立有古碑一尊,上面刻制的太白像與他收藏的畫像非常相似,不同之處是古碑刻上的太白像為少年,雙手前拱且扶有藤杖,而自己的藏畫沒有藤杖,且人物留有胡須,系盛年時期的李白像。古碑背面刻有宋大觀年月日字樣及宋徽宗八行取士科敇旨。所謂“八行取士”,是宋代太學(xué)招補新生的方式之一,“八行”即孝、悌、睦、婣、任、恤、忠、和。具有上述八種品行的人,可以免試升入太學(xué)。碑刻意在宣揚李白未通過科舉考試,也能因才華出眾而被舉薦為翰林,以此激勵彰明學(xué)子。
IMG_20190809_161504_1_副本.jpg (63.73 KB, 下載次數(shù): 2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15 11:07 上傳
宋代太白像碑刻及畫像
這尊大觀初年的刻像顯系地方工匠所為,技藝較為粗糙,且因嚴(yán)重風(fēng)化而字畫剝蝕。何知縣隨即取來紙筆,將碑刻與自己的藏品互相對照,精心描摹出一幅新的太白像。 同治八年(1868)四月,何慶恩特地請來技藝精湛的工匠,將自己描摹的太白像新刻于一塊石碑上,并在石碑的左側(cè)撰刻款志,講述了事情的緣由。新刻太白碑與北宋古碑一道立于大雅亭內(nèi)供人觀賞紀(jì)念。
IMG_20190809_160815_副本.jpg (76.65 KB, 下載次數(shù):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15 11:08 上傳
清同治八年(1868)新刻太白像 1982年,江油李白紀(jì)念館建成開館,兩塊古碑從彰明鎮(zhèn)移至館內(nèi)珍藏。
(原載“史志江油”微信公眾號。本文根據(jù)肖定沛先生《江油發(fā)現(xiàn)北宋匡山太白像》改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