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里的大年三十——劉術(shù)云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經(jīng)歷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許多大事小事都可能很快忘了,唯過去的大年三十難以忘懷。濃濃的年味和無限的喜悅,記憶猶為深刻。
這天,因?yàn)榧依镉性S多事情要做,故而母親叫我們早早起床。吃過早飯后,全家老少就力所能及一齊動手準(zhǔn)備中午的團(tuán)年飯。母親做著灶頭上的活路,指揮我們兄弟姊妹或在灶前燒火,或在自留地里去扯蔥蔥蒜苗,然后擇好洗凈,等待中午炒燒燉煮或涼拌之用。上午,我們還必須徹底將屋里屋外,甚至院壩和龍門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由此看來,農(nóng)村衛(wèi)生環(huán)境的治理,是有傳統(tǒng)的,也并非是現(xiàn)在提倡和興起。
大約十點(diǎn)左右,廚房里就飄出了肉香味,令我遐想和盤算著中午該先吃什么。鍋里的臘肉基本熟了。母親準(zhǔn)備好上墳用的豬頭、糖果、香蠟、錢紙等。于是,我們就開始去給老祖先人們上香、壘墳。
20230116101237front2_0_934_FsufQmIAigNLAsqECoCHoAU_pZe9.jpg (106.79 KB, 下載次數(shù):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6 10:12 上傳
大年三十,上墳是必修課。就是分開家、離開戶的哥嫂,也要帶著侄兒侄女們一同加入上墳的隊(duì)伍,形成一道風(fēng)景線。上墳的人雖然多,但分工明確,一般大人們扛鋤頭、鏟子,小孩們則端祭品、拿香焟、火炮之類。
據(jù)說,我家祖上是清乾隆時期從湖廣上廟一帶遷來插地為業(yè)的,現(xiàn)在在川西北江彰平原的邊緣河西丘陵地區(qū),有送老歸山的習(xí)俗。因此,先人們的墳?zāi)挂话愣荚谏狡律搅褐。上墳一般是先給婆婆上了才給爺爺上,直到現(xiàn)在,我也是先給母親上墳后才給父親上,這是從好久開始的,里面有沒有重女輕男,女尊男卑的成份,我不知道。反正給婆婆上墳時大家格外給力。一到墳前,不用吩咐 ,全家人就有的擺祭品,有的點(diǎn)香蠟,有的挖土,有的向墳頭上鏟土。經(jīng)過多年的壘土,婆婆的墳頭格外雄偉。特別是墳頭上的兩根彎彎柏樹,愈來愈大,愈來愈彎,全家老少看到都十分高興。
不是有個風(fēng)俗,哪個墳頭上的柏樹長的越彎,那就昭示著其后人必定會升官發(fā)財。參加上墳的人都必須給墳上面壘土,說是墳越大,后人才會家大業(yè)大。壘好墳后,大家就一字排開,跪在墳前,邊燒紙錢,邊祈求先人保佑來年全家人無病無災(zāi),做事順順利利。放完火炮后,大家還要清理好墳周圍的枯枝雜草,以避免引起山火,上墳才算結(jié)束。我們還會給婆婆墳旁邊的無主墳掛點(diǎn)紙,燒柱香,希望他們能夠在陰間和諧相處。隨后,我們陸續(xù)去給爺爺上墳,給老祖先人們上墳……
20230116101237front2_0_934_FksrBSq81dAYCE7n4bN_Yl-kwrqa.jpg (148.17 KB, 下載次數(shù): 2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6 10:12 上傳
年三十的團(tuán)年飯是在堂屋里吃。飯菜之豐盛,不管哪家都會超過一年中的任何節(jié)日。父母居上八位,哥姐們分坐兩邊,我們小的只有坐下八位了。一家人圍在一起,憂愁一掃而光,推杯把盞,喜笑顏開,桌上除了以臘肉、雞、鴨為主的佳肴外,必須還有魚,以寓意年年有余。飯菜不管怎么樣也吃不完,以示年年有剩。
下午,當(dāng)我們把家里的每扇門上的對聯(lián)和橫批貼好,掛好燈籠,又去水井里將家里的大石水缸挑得滿滿后,便可自由活動。小孩子們自由活動時,有的會帶上吃團(tuán)年飯包的三五片肉、或花生、炒葫豌豆,葵花、核桃之類,和好伙伴們?nèi)宄扇,打紙煙盒,打撲克,做游戲,燒火烤,不亦樂乎?/p>
過去的年夜飯,主要是吃團(tuán)年飯剩余的飯菜,一般不吃稀飯,因有句俗語為“三十夜吃稀飯,不象個樣子!憋埉,一家人便在堂屋里烤柴疙瘩火。吹殼子、吃瓜子、喝茶、守夜,大家都要洗腳,來年才會有好運(yùn),走到哪吃到哪。
當(dāng)領(lǐng)了壓歲錢和新衣服、新鞋子后,小娃兒還會到院子里去搖嫩竹子。一邊搖一邊說:“竹兒竹兒你莫長,我長三年你再長。”
20230116101237front2_0_934_FoIQ578XsVdXvSPCQBslYFIq2eo5.jpg (150.81 KB, 下載次數(shù):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6 10:12 上傳
今夕年頭,明夕年尾,年年年頭遇年遇尾。除夕之夜,幾乎每家都要放鞭炮,意為除舊,這正是應(yīng)了那句“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diǎn)點(diǎn)迎新春”。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