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爺洞,我去過很多次。最早是40年前讀書時,學(xué)校組織的春游。 在九寨環(huán)線上的江油大康鎮(zhèn),李白隱居讀書十年的大匡山下有一座神秘的地下宮殿,名匡山佛爺洞。最吸引人注目的是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水中有山,加上還有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哪吒傳說,一個神奇的國家地質(zhì)公園,一個國家4A級旅游區(qū),早成為李白故里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無論是春夏秋冬,每到一次匡山佛爺洞旅游,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覺。 據(jù)傳,匡山佛爺洞與哪吒有關(guān)呢。混沌初開,四川盆地是一個偌大的內(nèi)陸海。托塔天王李靖在鎮(zhèn)守城塘關(guān)。海里的龍王沉緬于酒色,對子弟和下屬疏于管教,龍王的三太子經(jīng)常帶著蝦兵蟹將和十八精怪出海來殘害生靈,或掀波助浪制造水患、淹沒良田房舍,或吞吃童男童女。李靖施用了許多辦法,用了許多兵力都不能降妖伏魔。哪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見龍王三太子又出來作惡,腳踏風(fēng)火輪,手執(zhí)乾坤圈,在九灣河將三太子龍骨砸斷,抽了龍筋。龍王三太子和蝦兵蟹將、十八精怪倉惶逃竄,逃到今天的匡山佛爺洞,就不顧命地鉆了進去。哪知剛到半途,就聽到一聲大喝:“妖孽休得再躲,快快就地現(xiàn)身!”頓時洞里金光四射,雷聲大作,原來是西天佛祖降臨在洞中攔截胡作非為的海中精怪。三太子畢竟是龍子,有些道法,雖然龍骨已斷,龍筋被抽,仍趁佛爺捉拿蝦兵蟹將之時,順勢從洞中退出,潛回九灣河龍宮養(yǎng)傷去了。那些沒有逃掉的水妖水怪都變成了石頭,留在了洞中。 匡山佛爺洞分上、中、下三層,互連互通。按照游覽線路,可游“三廳一河”,觀賞若干小洞,洞中有洞,千姿百態(tài),盡在洞中,真可謂是“山有洞天增靈氣,人來福地添精神”。 匡山佛爺洞前廳高大寬敝,深60余米,寬20余米,高10余米。在洞前有一尊3米多高的清代石雕如來佛像,慈眉善目,神態(tài)莊嚴(yán),佛光普照。民間盛傳是如來化身,朝拜者很多。據(jù)說是求官得官,求財?shù)秘,求風(fēng)得風(fēng),求雨得雨,求趨吉避兇,果逢兇化吉,求快樂平安、求望子成龍、求安居樂業(yè)——凡此種種,信者皆靈。故而前來佛爺洞的信眾絡(luò)繹不絕。佛爺像前的“龍王井”承接著洞頂鐘乳石滴下的水珠,叮咚之聲,如擊玉佩。 在匡山佛爺洞前,懸掛兩幅楹聯(lián),頗有意思。其一是:“走大門匆走后門即使走得通上下匪易,鉆洞子莫鉆空子謹(jǐn)防鉆不過進退兩難!奔日f明佛爺洞神秘莫測,又明示人生的哲理。其二是:“天生洞景洞中有洞景中有景洞景不盡,人稱奇妙奇上加奇妙上加妙奇妙無窮!贝寺(lián)將佛爺洞風(fēng)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進入洞中,那些蝦兵蟹將變成的鐘乳石千姿百態(tài),每一組石就是一個神奇的故事,任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聯(lián)想,去即興創(chuàng)作。 從日月門向前行,穿石縫,過石隙,就到了中廳。中廳較小,有聚仙堂、宴仙堂、靈霄殿等景觀,石幕、石幔、石床、石帳活靈活現(xiàn)。置身其間,似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由靈霄殿下行,就到了后廳。后廳呈橢圓形,后洞門南天門洞外。因怪奇林立,《西游記》續(xù)集曾在此借景拍攝。信步走出洞外,感覺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一座古剎因明寺便呈現(xiàn)眼前,晨鐘暮鼓,香煙裊裊。大殿內(nèi)如來、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塑像栩栩如生,莊嚴(yán)肅穆。敬香跪拜,許愿還愿,稍作休息,便又從南天門向右轉(zhuǎn),沿石縫間的石級小道前進,走過盤陀道,就到地下陰河。早有體魁、貌美的小伙子和姑娘熱情相迎接上船,揖舟游覽。陰河的水是冬暖夏涼,陰河的景在蕩舟的姑娘、小伙子嘴中娓娓道來,愈發(fā)神奇。 船出陰河,藍(lán)天碧水,兩岸青山,古松翠柏,如一幅長長的畫卷。約行300米,棄船上岸,樓閣水榭,朱柱飛檐,這便是西方境。相傳西方境是如來佛爺居住之地,故而祥云籠罩,佛光浮現(xiàn)。置身西方境,恍若置身于極樂世界,忘掉塵世的煩惱、憂愁,開心快樂。 在匡山佛爺洞,還有“東海龍宮”、“冰宮”,有熱洞、龍洞,以及童趣娛樂、唱山歌等觀賞項目!靶碌母杏X佛爺洞,新的感覺佛爺洞……”這優(yōu)美的歌聲,讓許多中外游客流連忘返,讓許多文人騷客吟詩抒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