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及江油主要摩崖石刻簡介 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shù),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主要是指文字)。她起源于遠古,盛行于北朝,從隋、唐至民國連綿不斷,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文字內(nèi)容多為上下順序排列,但也有極少數(shù)以左右順序排列。 被列入1-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石刻共有72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選為1999年版5元人民幣背面圖案的山東泰安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側(cè)的“五岳獨尊”摩崖石刻。它是泰安知府愛新覺羅•玉構(gòu)于大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親筆題寫并出資鐫刻的,高2.10米,0.65米,字徑0.55×0.42米。
山東泰安泰山極頂、山東滁州瑯琊山、山東掖縣云峰山、山東平度縣天柱山、山東鄒縣鐵山、崗山、山東東平洪頂山、山東東平縣棘梁山、山東文登圣經(jīng)山、山東泰安市岱岳區(qū)蕭大亨墓石刻。 湖南永興侍郎坦、湖南永州市零陵縣朝陽巖、湖南永州市零陵縣淡巖、湖南郴州市蘇仙區(qū)蘇仙嶺、湖南岳陽縣大云山、湖南祁陽縣浯溪、湖南衡陽市南岳區(qū)南岳。 湖北咸寧市赤壁市赤壁、湖北鄂州怡亭銘、湖北宜昌三游洞、湖北竹溪慈孝溝、湖北江華陽華巖。 福建南安九日山、福建晉江草庵、福建晉江市南天寺、福建福州鼓山、福建華安縣仙字譚、福建福州鼓樓區(qū)烏石山。 河南新安縣千唐志齋、河南鞏義市慈云寺、河南?h大丕山、河南博愛青天河、河南淇縣云夢山。 浙江縉云仙都山、浙江鄞縣東錢湖、浙江蓮都區(qū)南明山、浙江青田縣石門洞、浙江紹興縣柯巖、浙江長興顧諸貢茶院。 安徽浮山縣浮山、安徽潛山縣天柱山、安徽休寧齊云山、安徽貴池縣齊山、安徽黃山市黃山。 廣東云浮市羅定龍龕巖、廣東韶關(guān)仁化縣丹霞山、廣東肇慶七星巖。 廣西河池宜州會仙山、廣西桂林市桂林石刻、廣西桂林永?h百壽巖。 四川涪陵白鶴梁、四川宜賓南廣河石刻、四川廣元劍閣鶴鳴山。 江西星子縣秀峰、江西福安大智彭氏家族石刻、江西于都羅田巖。 河北永年縣朱山、河北曲陽縣八會寺、河北隆化木蘭圍場。 重慶奉節(jié)瞿塘峽、重慶南岸區(qū)彈子山。 江蘇宜興國山碑、江蘇連云港東連島。 甘肅成縣西峽頌、甘肅徽縣白水路。 吉林吉林市阿什哈達摩崖、吉林梅河口慶云。 江蘇無錫天下第二泉、江蘇盱眙縣第一山。 云南鹽津縣袁滋題刻。 陜西略陽靈巖寺。 青海玉樹勒巴溝。 山西沁縣南理水。 貴州畢節(jié)金沙羅氏墓石刻。 江油境內(nèi)現(xiàn)存的摩崖石刻有7處,分別是:龍鳳鎮(zhèn)云龍村塔子梁摩崖造像(唐代)、含增鎮(zhèn)清河村乾元山金光洞道教石刻(南宋)、新安鎮(zhèn)金瓜嶺村何家灣佛爺巖石刻(清代)、小溪壩鎮(zhèn)陰平村潼江南岸摩崖造像(清代)、貫山鎮(zhèn)新珠村清代摩崖造像(清代)、九嶺鎮(zhèn)柏河村卿家碥摩崖造像(清代)和武都鎮(zhèn)竇圌山“別有天”摩崖石刻(民國)。 其中最著名的是竇圌山“別有天”石刻。1930年春,駐江油的國民革命軍29軍21師第1旅旅長董宗珩(字長安)為了附庸風(fēng)雅,下令偽江油縣公安局局長蹇幼樵組織工匠,從平武縣白石鋪(今江油市武引淹沒區(qū)下)大山上,選得四塊優(yōu)質(zhì)天然白漿石,各鑿成長兩米、寬1.6米、重約一噸的石塊,然后從千米之高的山頂抬至山下。為運送這四塊石料,無償征集數(shù)百民工整修了20多公里山路,在涪江渡口專門建造了一座長約300米的臨時便橋,費時兩個多月,用工上萬個,才將四塊巨石運至海拔1000多米的竇圌山上。 然后,又叫旅部秘書尹莊伯各寫上“別”、“有”、“天”三個各1.3米見方的魏碑大字,大字筆劃外方內(nèi)圓,撇捺有腳,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緊密,外部舒展伸放,顯得隨和、粗獷、勁健、樸拙、峻拔、雄強,確有儒將之風(fēng)。第四塊巨石上寫著“董長安民國庚午年立”九個行草大字,如龍蛇競走,剛?cè)嵯酀。再在壁立的超然峰山腰搭?0多米的木架,將四塊石碑從上至下依次鑲嵌在石壁上。 若是大康百合花博覽園“山盟”二字也能建成上下排列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