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免费在线观看久_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顶级AV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搜索
5今日 5360主題

收藏本版 |訂閱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4 17:43:05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1#
    

馬國棟
口述
尚德均
整理

青林古鎮(zhèn)由兩條河街組成,兩街之間有一條溪水相隔。清乾隆辛亥年間,溪水上建起了合益橋之后,方使兩條街貫通相連。當?shù)厝罕娏晳T稱橋南的街為“老街”,橋北頭的街為“新街”。新街正中一段街面上,左低右高,上下相差近一米,自然形成上下兩段,分別又稱“上街子”、“下街子”,上街子較長,占整個街面三分之二,下街子占三分之一。這一段奇特的街面上,建有長四十多米、寬三米有余,縱跨上下街子的“涼亭子”一座。所謂“涼亭子”,顧名思義,也就是一座四面通風能遮陽蔽雨的空架房子。涼亭形似“人”字,上覆青瓦,與現(xiàn)在有頂棚的集貿(mào)市場有些相似,這樣長跨十余間街房的過街涼亭,在解放前省內(nèi)外均不多見,是青林口一大景觀。其建筑結(jié)構也很別致,整座涼亭面積約140平方米,全部為木結(jié)構建筑,以十一排扇架穿連而成,但只在下街子一側(cè)立了十一根木柱,上街子一邊不見木柱。原來,它巧妙地利用上街子每戶門前的檐柱,把涼亭扇架的抬梁穿進檐柱,以檐柱替代了應設的木柱,如此既不影響每戶人家進出,又顯得寬敞美觀。涼亭檐口與住戶的檐口交會之處,以石澗石槽將水分幾個大段引向下街子流出,使亭內(nèi)視野開闊無障礙,完全成為一能蔽雨遮陰的寬敞場地。涼亭子還有一別致之處:利用下街子一側(cè)十一根木柱,在距地面約60公分處,以寬約15公分的木方穿連,既起到了扇架橫向相連分解重力的作用,又成為下街子的欄桿,也給休息的人們設置了天然座位,故而群眾說,“涼亭子內(nèi)有萬年板凳!
涼亭子的南頭,高聳天燈一盞,直插云霄。十余米高的杉木作燈柱桿,立于一米高、六十公分寬的圓形石座上,桿頂端固定木滑輪。每當夜幕降臨,人們點燃一盞特制的油燈,利用掛在木滑輪上的繩索,將天燈送上桿頂?shù)蔫F鍋下面,燈光劃破暗夜,遠在四公里外的朱家橋壩上也盈然可見,無月的夜晚,天燈更是晚歸的人們心上的期盼。
涼亭地處商業(yè)鬧市區(qū),緩解了古鎮(zhèn)市場攤點稀缺的矛盾,建成后更成為集鎮(zhèn)商貿(mào)活動的中心。上下街子店鋪林立,每逢趕集,涼亭內(nèi)攤點鱗次櫛比,人頭攢動,南來北往的客商摩肩接踵,商品門類紛繁龐雜,小販的叫賣聲、茶旅餐飲的迎客聲、交易買賣的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蔚為壯觀。
涼亭子的夜市更具情趣。當夕陽西斜,夜幕降臨,為了養(yǎng)家糊口的小商小販,不顧白天的勞碌,再度進入涼亭子。上下街兩廂的坐商店內(nèi)燈火通明,涼亭內(nèi)小商販的攤點上,紙燈籠、亮殼子搖搖晃晃地發(fā)出微弱的燈光,一亮一暗,映射出世態(tài)炎涼。那些走南闖北的行商走販,不知為何,更鐘意這下里巴人的涼亭子夜市,只見三三兩兩的客人,進得亭來,品茶小酌,談天說地,羈旅的愁思,在這一刻得到紓解。亭內(nèi)小食攤點以張湯圓、文粽子、魏餅子、謝氏兄弟鹵制燒臘以及白小雞等更擅勝場,深受顧客歡迎的馬聾子糯米糖糕也是老少皆宜的佳品。茶館內(nèi)還有說古道今的評書夜場,獨具特色的川劇圍鼓坐唱。提著籃子游亭串店的小販“五香瓜子”、“油炸蠶蛹”、“香酥胡豆”的叫賣聲把夜市推向高潮,也有些“運氣不佳”的賭徒,垂頭喪氣踽踽街頭……。夜市在喧沸中慢慢冷卻,人們意猶未盡,等待著明日的晨曦。
此亭建于何時,現(xiàn)已無法考證,毀于民國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毀敗拆除后,再無人問津。

一九九零年五月七日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江油論壇 因您更精彩!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5 16:16:57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2#
    

陳昌裕
初稿
符幼余
整理

青華觀原名“菁華觀”,坐落在場鎮(zhèn)西面、即潼江西岸陳家壩中央一稍稍隆起的山坪(當?shù)孛弧昂灯荷健保┲,距場?zhèn)約半華里。道觀坐西向東,后依大山,前臨平壩,居高臨下,氣勢雄偉。站在觀門,阡陌縱橫的田野,一望無垠。陳家壩三面環(huán)水,潼江河就似一條玉帶繞壩而過,青林口老一輩文人墨客所謂“青華觀后是翠青山,前有玉帶水”就是這個意思。據(jù)該觀挖掘出的青花瓷壇(盛和尚骨灰所用)上字跡考證,道觀應建于大清乾隆年間。
出青林口西場口(水港子),過吊橋沿石板小路經(jīng)過陳家壩約15分鐘即到青華觀,道觀占地面積約440平方米,系木結(jié)構建筑,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每個翹角上吊有小鐵鐘一口,微風吹動,清脆悅耳。道觀四周粉壁圍墻,圍墻內(nèi)外古柏參天,綠樹成蔭。
從觀門前坡下,沿石階而上直達山門,正中是正殿大門,正殿上方是一匾額,上書“青華觀”三個約1.5米見方的大字,字體美觀大方,剛勁有力。大殿正中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邊塑的是牛王菩薩,右邊塑的是龍神。向天井是靈官菩薩,天井后約40平方米的空地,立1.5米高巨鐘一口,每逢晨鐘響亮,十數(shù)里外皆聞其音,左邊有石碑一塊。天井右側(cè)是碧山殿和三光殿,左側(cè)為客房。殿門上有匾一道,上書“好生代傳”四字。過天井是大殿三間,中間神龕高1.5米,塑老君、夫子、佛祖三神像,大殿左側(cè)是觀音菩薩,右側(cè)九天玄女,塑像端莊秀麗,奕奕如生。再往后是武圣殿,正中供奉武圣帝君關羽,周倉關平侍立兩旁,不怒自威。其余為道士丹房、香客的客房及廚房等。
青華觀一九五一年在“四大運動”中全部被拆毀,改為生產(chǎn)隊集體保管室至今。

一九九零年八月四日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6 19:28:51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3#
    

符幼余

辛代寺位于青林口北面,距場鎮(zhèn)約2華里,出北場口沿到辛家溝的石板小路步行十幾分鐘即到。
辛代寺現(xiàn)僅存遺址。據(jù)七十高齡的趙民林老人追述,他曾親眼見寺里古磬,上面的文字標明辛代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上吕锞掮姽彭嗑鶜в谝痪盼灏四甏鬅掍撹F,所以具體時間已無從查考。辛代寺的得名,據(jù)傳是因建寺時辛、代二家為最大施主,辛家是當?shù)馗缓,代家則有一位翰林學士。
廟宇建于一稍高的小山包上,氣勢雄偉,占地面積約3畝。
寺廟坐西向東,呈一正兩側(cè)式。正殿的匾額是“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兩側(cè)金剛、羅漢,造型姿態(tài)萬千。左側(cè)是武圣殿,武圣帝君關羽端坐當中,關平周倉側(cè)立兩邊。右側(cè)前殿供奉“碧山娘娘”,后側(cè)為觀音殿,高懸“霧灑塵寰”大匾,塑像形象逼真,端莊秀麗。再后面依次是“送子娘娘殿”、“龍神殿”、“牛王殿”、“馬王殿”,塑像造型各異,各具風采。側(cè)邊各設廂房數(shù)間。廟里巨鐘古磬堪稱“雙絕”,每逢晨鐘響起,山谷回蕩,仙音裊裊,聲達數(shù)里之外。大殿庭院對面有一戲臺,以供廟會時唱戲所用。
寺廟前面小山下是發(fā)源于紫前埡的一條小河,小河兩岸松柏夾岸相映。河上建有一座單孔石橋,與對岸通往雷家河、金子山的古道相連。河水繞廟而過,使廟宇三面環(huán)水,在蒼松、翠柏、黃連古樹的襯托之下,更顯秀麗壯觀。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一日,是辛代寺觀音菩薩、碧山娘娘廟會,香火非常旺盛。除鄰近各鄉(xiāng)的善男信女之外,百里之外的劍閣、梓潼、中壩、綿陽等地也有很多香客不辭跋山涉水前來朝山拜佛,廟會往往十日不散,給青林古鎮(zhèn)也倍添喜氣。
大清道光辛巳年(公元1821年),辛代寺毀于火災,后由本寺主持廣順長老之徒孫元洪和尚化緣募資,重修寶剎,再塑金身,現(xiàn)有重修時的石碑尚存。
公元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之時,巨鐘古磬毀于一旦,廟宇周圍的松柏古樹也未能幸免,被砍伐殆盡。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辛代寺廟宇被徹底拆毀,至今僅存遺址,令人不勝唏噓!

一九九零年八月三日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7 19:28:37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4#
    

陸朝端
初稿
符幼余
整理

活佛寺位于青林口南面,建于王爺山山腰,距場鎮(zhèn)約2華里,出南場口沿著到冷家壩的石板小路可到。
相傳,有一位陜西籍老和尚,攜帶《金剛經(jīng)》、《華嚴經(jīng)》、《大乘經(jīng)》三部經(jīng)書來到本寺,每日誦經(jīng)念佛,后染病不愈,端坐而化,本寺僧人將其肉身塑為坐像,人稱“活佛”而得名。

廟宇坐東向西,周圍松柏參天,將廟宇掩映在茂林深處。林蔭山徑隱約可見飛檐翹角,叮當不絕的風鈴聲,伴隨著寺廟的暮鼓塵鐘,頗有深山古寺的森嚴氣度。
根據(jù)廟內(nèi)巨鐘上銘文,可知寺廟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沿三十二道石階自下而上直達山門,山門外八字粉墻上畫著兩只下山虎,吊睛白額,黃斑燦然,形態(tài)呼之欲出,畫工精美絕倫。
進得山門,是大佛殿,三尊古佛映入眼簾,護法天王韋陀及十八羅漢威武森嚴,左右兩邊壁畫是八仙。二進殿宇東有文殊騎青獅、南有普賢坐白象、西邊慈航普渡乘獅吼、北面五頂佛祖跨麒麟。三進殿是活佛殿,活佛塑像笑容可掬,和藹可親。其后是老君殿,側(cè)殿供奉送子觀音,十二元覺神像,觀音殿的對聯(lián)是“慈航開普渡,觀音見如來”。大殿右面是文昌殿,供的是文昌帝君,左面是牛王殿、馬王殿,供的是牛、馬二王神像,再后面是地藏王菩薩,其余為僧人寢房及客房。
廟后有一股茶盅粗的泉水自巖石中涌出,清涼無比,四時不竭;罘鹚碌纳畟H及周圍的莊戶人家皆飲其水,源流自今。
古剎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秀麗。清代翰林李深甫的父親李春山在寺內(nèi)設館教學,曾在粉壁上題詩二首:

(其一)
硯田生計兩無期,暫借禪院作講闈。
懶息久問生訥答,憐才不讓佛自悲。
鳥鳴古寺天初曉,人生春風日已西。
唯語庭前桃李樹,賞心端不負良時。
(其二)
桃李芬芳正及時,栽培可惜無多期。
隨緣遇語三聲氣,講學暫稱一字師。
但愿爾生多努力,手拿白紙赴京梯。
揮鞭走上長安道,萬里行程終易知。

后來,另一位先賢史光先也在該寺教書,并題詩一首:
青風飄桂殿,霽月照花宮。
漁人溪岸北,歸客旅途東。
祖離先師慢,佛燈一點紅。
耳聽樵上雨,目睹林間風。
以上題詠可以側(cè)證當時活佛寺香火鼎盛。寺廟幾經(jīng)維修,山門外石階下面左側(cè)立有高八尺的明朝崇禎十二年維修廟宇石碑一座,右側(cè)立有高五尺的清道光五年維修廟宇石碑一座。
民國十二年十月三十日半夜,活佛寺失火,經(jīng)當?shù)厝罕妸^力搶救,僅救得活佛殿,其余建筑均被燒毀。
四十年代初,劍閣人陳國武來本寺出家。他在成都昭覺寺受戒回寺后,四處化緣募捐,當?shù)厝罕娨矘O力施助,才又將該寺重新建成。
重建后的活佛寺,直到解放后搞集體化時,廟宇大部分被拆去,材料用于修建生產(chǎn)隊保管室,現(xiàn)僅存數(shù)間廂房。

一九九零年八月四日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發(fā)表于 2009-3-17 21:38:14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廣東
15#
好漂亮~~~想去哦!!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8 19:17:19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6#
    
符幼余

寶寧寺位于青林口東北面,距場鎮(zhèn)約10華里,沿途風景秀麗,景色怡人,令人流連忘返。
出青林口東場口沿到云集的公路行約五分鐘,便是長塘堰。下公路順左手過堰埂,踏著田間小路向北前進,長塘堰便出現(xiàn)在你面前。長塘堰河道長約半華里,因其狹長而得名,兩岸蘆葦叢生,夾岸相映。碧綠的溪水清澈見底,游魚在水中自由往返,偶有一兩只翠鳥驚起,歇在蘆葦上,倏爾又飛向遠方,蘆葦猶顫個不停,大地寧靜安謐。此時,若駕一葉扁舟,游蕩于秋水蘆花之中,該是何等的平淡素雅!
走完長塘堰,溪水突然一拐,把你的視線導向左首——那里是溪水源自的山谷,也即是通往寶寧寺的陳家溝。谷口兩旁巨石空懸,箐竹叢生,極其狹窄險要。由于地勢的升高,溪水也隨之提升丈余,上游緩緩而來的水流,到這里突然奔騰傾瀉而下,氣勢恢弘。
小路伸向谷口左側(cè)一孤懸數(shù)丈的巨石之下,巨石形如虎口,令人望而生畏。陸路忽然走到盡頭,眼前是溪水相隔,串串銀珠在巖石間曼妙曲折,滑向行人跋涉而來的方向。無須擔心前行無路,河中自有巧津。原來,古人在河中立下1.4米高、0.30米見方的石樁以為代步。每樁間隔0.4米左右,人行其上,快步者跳躍而過,故俗稱“跳磴子”,石樁亦名“碇步”,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超智慧。過了“跳磴子”,小路沿著小溪右岸繼續(xù)向上游延伸。山谷兩邊坡上蒼松翠柏,郁郁蔥蔥。溪河兩岸綠樹成蔭,道旁山花四季如新,潔白的百合、火紅的鬧陽、金色的野菊、蘭色的紫蝴蝶、黃白相間的金銀花,觀之不完,賞之不盡,林中百鳥爭鳴,花艷草青,令人心曠神怡,陶然忘憂。
對岸山上有一個大莊子,住有二三十戶人家。從山下仰望上去,只見一條羊腸小道崎嶇蜿蜒通向茂林深處。若是在秋天,一團團、一簇簇紅葉點染山徑,真有“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唐詩意境。
轉(zhuǎn)過前面山嘴,遠遠可聞淙淙的流水之聲,溪水流瀉至此,自然形成一個小型瀑布,瀑布跌落處年久時長,形成一深潭,溪水奔瀉而下,其聲響徹山谷,故而得名“響水塘”,雖無李白筆下“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渾氣勢,卻也清新自然,不失其樸拙本色。
過了響水塘,寶林寺遙遙在望。寺廟坐落在北面坡上的半山腰,因山形氣勢磅礴,山腳臨溪谷處突有一峰高過山腰,一躍而起,故有人說寶寧寺山形似一匹馬,寺則端坐在馬鞍鞒上。也有人說寶寧寺山連綿起伏,昂起之峰突兀,正如巨蟒盤旋,寺正好位于蟒蛇胸部。寶寧寺的風景,真可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景化萬端,寺扼勝境。其實龍也好,蟒也罷,景自心生,各人本應有自己心目中的風景,不必盲從他人,也不必拘泥于前人,此當為觀景之要旨。
游人過清溪,踏石級,沿著山徑來到廟前,廟門右側(cè)有一株四人合圍的大蒙針樹,其樹四季長青,枝繁葉茂,樹冠似一柄巨傘,數(shù)里之外都能看見。廟宇坐北向南,山門外有一高約數(shù)丈的天燈桅桿。進山門左右兩邊塑的是韋陀、護法諸神,其后依次是過廳、小天井,天井栽有一株葡萄,藤粗寸許,綠意盎然。天井后是正殿——大佛殿,供三世佛祖,左側(cè)供奉護花神像、南海觀音、文昌帝君,右側(cè)供奉菩提老祖、靈官菩薩、牛王菩薩,神像或生動活潑,或威武莊嚴。
廟門外立有石碑四座,至今完好無損,據(jù)碑文記載,寺名取意于“如來寶筏靈應不敗”!皩殞幨ゾ场北涊d該寺始建于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嘉慶十年維修,立碑于嘉慶乙丑年孟冬月二十日;“同結(jié)善緣”碑立于嘉慶十五年十月十五日,記載了當年再次維修該寺的情況;“永志千秋”碑立于清同治甲戌年季冬月二十二日,記載了同治十三年第三次維修的情況;“重建碑記” 記載古寺曾毀于火災,光緒三十三年重建,仲秋月黃道吉日立碑。幾經(jīng)維修,毀而復建,四道碑文可以證明,清代寶寧寺香火是十分旺盛的。
寶寧寺群山環(huán)抱,頗得“深山藏古剎”之妙,每逢節(jié)日盛會,眾多香客既朝山拜佛,又沿途觀賞風景,是方圓數(shù)十百里一絕佳去處。
據(jù)七十高齡的冷少萬老人憶述,由于古寺處于深山,在“十年浩劫”時廟宇、神像仍完好無損,直到后來寶寧村修村辦小學,寺廟才被拆到羅家埡建了學校!敖俸蟛挥嗌保@應屬另一種遺憾吧?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日


長塘堰.jpg (55.55 KB, 下載次數(shù): 144)

長塘堰.jpg

跳磴子.jpg (85.49 KB, 下載次數(shù): 146)

跳磴子.jpg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9 19:43:37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7#
    
王書之

文昌宮位于火神廟正對面,原名魁星樓,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翌年竣工,石碑碑文及中層橫梁記載均可佐證。
大樓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有魁星點斗塑像,赤發(fā)朱衣,獨占鰲頭,令人望而生畏。中層是文昌帝君、武圣帝君、倉頡夫子,威嚴肅穆,傳說上述四尊神像系同一棵樹之材雕成。下層是文昌行宮。文昌樓每層的橫梁、穿方、木柱上布滿古時名人書寫的大字匾額及木刻對聯(lián)。其中一道廂門門方上鐫刻的對聯(lián)至今尚存,系大清乙酉科進士、龍安府學政符守龍親筆題寫,上聯(lián)是“何以怡情?近水遙山堪入畫;”下聯(lián)是“略能適意,清風明月不論錢!眱蓭扒昂蟠靶脑挟敃r名士符守龍、李思驥、何潤林等人的詩畫題詠。文昌宮向街道的房檐下有一橫匾,長匾平面由木欞鑲成,正中是“代天宣化”、左邊是“忠義參天”、右邊是“禹粟傳書”,一匾三視,文義各不相同,設計巧妙,獨具匠心。由此可見舊時文風之盛。文昌宮大樓系木架結(jié)構建筑,造型美觀大方、宏偉壯麗,飛檐翹角瓦鋪琉璃,四角搬爪上飾鎮(zhèn)脊瓷品。雕梁上人物栩栩如生,鳥獸龍飛鳳舞,爪角下吊懸小巧鐵鐘,微風吹來,發(fā)出悅耳的叮當聲,聽之心曠神怡。
文昌樓與火神廟之間通道上,保存紅三十軍長征經(jīng)過青林口時留下的宣傳碑石七道,彌足珍貴。
文昌宮后依王爺青山,前臨潼江流水,茂林修竹,極具地方色彩,但年久失修,雖經(jīng)保護,但仍欠完善,群眾期待黨和政府大力復修,確保珍貴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傳之后世。

一九九零年五月六日


遠眺文昌宮.jpg (62.39 KB, 下載次數(shù): 150)

遠眺文昌宮.jpg

文昌宮路口.jpg (54.92 KB, 下載次數(shù): 153)

文昌宮路口.jpg

符守龍對聯(lián).jpg (48.11 KB, 下載次數(shù): 146)

符守龍對聯(lián).jpg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發(fā)表于 2009-3-20 08:33:42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美國
18#
青林口的豆腐宴還行,哈哈!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21 19:56:30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9#
補發(fā)文昌宮片片,一般人看不到的……:)


青林口文昌宮里的算命先生.jpg (57.42 KB, 下載次數(shù): 113)

青林口文昌宮里的算命先生.jpg

青林口文昌宮三樓“魁星點斗”像.jpg (35.54 KB, 下載次數(shù): 147)

青林口文昌宮三樓“魁星點斗”像.jpg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21 19:59:09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20#
      

葉恒發(fā)

閩粵會館又名廣福宮,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間,是廣東、福建兩省籍人所建。廟宇位于紅軍橋(原名合益橋)北頭,坐東向西,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形制頗為壯觀。
當你由北南下,沿著青林口場鎮(zhèn)直抵紅軍橋頭,抬頭向左看時,廣福宮便赫然映入眼簾,兩扇木質(zhì)板形大門高4米有余,上方懸掛“粵閩會同”金字大匾一塊,進入大門便是萬年戲臺,每逢盛會佳節(jié),演戲酬賓,熱鬧非凡。戲臺前左右各有兩根大型木質(zhì)擺柱,直徑60厘米有余。戲臺屋面覆蓋陶瓷筒瓦,四角搬爪,各懸小鐵鐘一口,風吹鐘鳴,清脆悅耳。戲臺天花藻井是彩色工筆圖案,左邊《天仙配》、右邊《白蛇傳》,正中懸突盤龍吐珠金色木雕,工藝精湛,堪稱藝術瑰寶。戲臺上方橫掛“氣象萬千”金字大匾,系當?shù)孛坷钏俭K親筆所書,字體剛勁有力。連接戲臺左右兩側(cè)是廂房,樓下為客廳,中間是石板鋪成的空曠大院,直抵正殿臺階之下。大院兩邊各有一棵一人合抱的紫荊樹,開著粉紅色的花朵,賞心悅目。
步上九級臺階便是正殿,正中有“南華宮”立匾。殿內(nèi)供奉馬祖神像,左邊是一女神塑像,立匾書曰“天后宮”,右邊是鎮(zhèn)江王爺神像,三尊神像均高出三米有余。左側(cè)有一小圓門,進入圓門,另有偏殿一間,供日、月二神及雷公電母,各種塑像造型不一,有的高大雄壯、肅穆威嚴,有的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殿后綠樹成蔭,蒼翠濃郁。整座宮殿依山傍水,雄偉壯麗,名列青林口“五大會館”之一,可惜幾經(jīng)破壞,無人培修,至今幸得舊址尚存,敗屋依然,撫今思昔,不由得感慨萬端,亦不幸中之大幸也!

一九九零年四月廿六日


粵閩會館大門及街面.jpg (57.7 KB, 下載次數(shù): 139)

粵閩會館大門及街面.jpg

粵閩會館內(nèi)的正殿.jpg (90.5 KB, 下載次數(shù): 152)

粵閩會館內(nèi)的正殿.jpg

粵閩會館戲臺.jpg (72.89 KB, 下載次數(shù): 144)

粵閩會館戲臺.jpg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江油論壇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權舉報:本頁面所涉內(nèi)容為用戶發(fā)表并上傳,相應的法律責任由用戶自行承擔;本網(wǎng)站僅提供存儲服務;如存在侵權問題,請權利人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刪除!舉報微信號:cxx1112c

版權所有:江油市圖圖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產(chǎn)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 蜀ICP備19040267號-2 川公網(wǎng)安備 51078102110006號 經(jīng)營性ICP:川B2-20200096

下載APP

找站務

申訴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