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fā)表于 2009-3-12 20:51:06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8#
一九三五年,紅四方面軍突破國民黨嘉陵江防線,紅九軍、紅三十軍勝利之師取道劍閣縣所屬的金子山、雷家河追擊潰逃之敵,于四月初進入青林口。紅軍一方面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一方面發(fā)動群眾分田分地,及時建立起蘇維埃政權。為了喚醒民眾、擴大影響,紅軍在場鎮(zhèn)上的一些石碑、石柱及墻壁上刻寫各種標語口號。
五月上旬,駐青林口的紅軍因戰(zhàn)事需要,奉命轉移。其中有一位紅軍女戰(zhàn)士,因傷不能隨隊前進,便留在場鎮(zhèn)上楊銀匠家,后被還鄉(xiāng)團查出,紅軍女戰(zhàn)士毫不屈服,大義凜然,英勇就義于“合益橋”南頭的木柱上。
解放后,青林口人民為了緬懷英勇就義的紅軍女戰(zhàn)士,要求政府將“合益橋”改名為“紅軍橋”,作為歷史性紀念。一九五六年,經江油縣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將“合益橋”改名為“紅軍橋”。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八日,江油縣革命委員會刻立石碑于橋上,將紅軍橋列為“江油縣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二年一月,江油市人民政府再立石碑于橋上,宣布“紅軍橋及石刻標語”為江油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橋是連接青林口新、老二街的紐帶,始建于清代,系三孔石拱橋,歷史悠久、做工精細。清代咸豐年間編修的梓潼縣志對合益橋兩次修建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第一次是在清乾隆年間(公元一七九一年),建的是一座“飛檐列欄、丹蕧浩瀚的大型木橋,上有橋亭,能供步、騎、車、轎通行,名曰“合益橋”。嘉慶庚申年春,因“教匪跳梁,橋毀于火災”,給當時的交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此事在縣志上有這樣的記載:“青林場,東通保劍、西達江彰,步騎車轎往來輻輳,通衢也。場列兩岸,中隔一溪,至夏潦濤洶涌,行者病之!笨梢姰敃r此橋的重要。青林口本地物產極其豐富,有大宗的糧食、油菜、煤炭、木炭(俗稱“杠炭”)、石灰、木耳、雜菌、棕櫚、蠶絲、生絲等外銷各地,是商賈云集的物資集散中心。鑒于上述情況,當地有識之士吸取木橋被火燒毀的教訓,倡議在原址重建石拱橋,以求一勞永逸。因工程浩大,集資困難,縣志記載道:“倡捐設會,積資數載,不惜重研緩頓,求諸四方,共鑲闕美。”僅籌集資金就歷時八年之久。于清嘉慶戊辰年(公元一八零八年)春動工,采石于東坡。次年春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橋。橋高七點八米、長二十三點七米,橋面寬六點五米,板石鋪面,條石作欄,兩頭街面為引橋,十四步石階分兩層上至橋面。中拱高于左右兩拱,臨河上游一側,鑲有半懸空的精雕石黿龍一頭,其頭向下游、尾朝上游,整座石拱橋耗資二千余金,仍依原名為“合益橋”。
橋上的亭樓據實物論證及文獻考查,屬晚清時補建,亭樓全為木結構建筑,取躍山式以大排架相連,在兩低一高的三塊橋面上,因勢布局,相映得體。中間高樓與兩頭敞廳式建筑相連,橋頭建有雙層飛檐牌坊,兩側檐口伸向橋外,以高樓為中心,兩側飛檐八角向空,閣樓造型精巧,氣宇軒昂。飛檐尖角各懸風鈴一只,微風輕拂,清脆之聲不絕于耳。高樓頂部有造型小巧的寶頂一座,閣樓四面均為鏤空花格窗戶,樓下方有雙扇紅漆大門一道。整座橋樓分別繪有各式花紋圖案及少數浮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木柱全漆朱紅色,大門右側以半懸空式臨河飛架神龕一座,供奉鎮(zhèn)江、文昌神像,龕頭懸吊鐵鐘一口,橋北緊鄰粵閩會館,更顯美麗壯觀。
此橋自建成算起,歷時一百九十個春秋,歷經地震及特大洪水沖擊,仍安然無恙。解放前夕,橋樓、橋面、石級海底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壞,亟待維修,而在國民黨統治時,已將橋的公產提賣,再也無力進行修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鄉(xiāng)兩級有關部門多次組織維修,采取了一些相應的保護措施,方能繼續(xù)利涉行人直到如今。
以上材料僅供參考,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掌握材料不多,有些問題僅靠回憶所及,難免掛一漏萬,疏漏差錯之處,敬請知情者多多指正!
|
-
紅軍標語一.jpg
(50.19 KB, 下載次數: 631)
-
紅軍標語二.jpg
(77.14 KB, 下載次數: 591)
-
紅軍標語三.jpg
(75.77 KB, 下載次數: 602)
-
紅軍標語四.jpg
(80.19 KB, 下載次數: 623)
-
紅軍標語五.jpg
(52.05 KB, 下載次數: 506)
-
紅軍標語六.jpg
(70.64 KB, 下載次數: 478)
-
紅軍橋一.jpg
(68.23 KB, 下載次數: 471)
-
紅軍橋二.jpg
(47.69 KB, 下載次數: 477)
-
紅軍橋三.jpg
(75.34 KB, 下載次數: 453)
-
紅軍橋四.jpg
(67.2 KB, 下載次數: 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