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免费在线观看久_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顶级AV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搜索
5今日 5360主題

收藏本版 |訂閱

[江油旅游] 《青林口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簡介》帶你走進青林古鎮(zhèn)

程派青衣 (乞丐) 發(fā)表于:2009-3-9 19:48:29|查看:179640|回復:102     [復制鏈接] | 來自四川

微信掃一掃到手機

隨時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我所認識的符幼余老師

“這地方不大。有些人就算天天來,他最后還是一無所知。”和我剛認識、僅僅交談了十幾分鐘,符幼余老師就這樣很“沖”地對我說。我自然知曉,他所指的“有些人”是些什么人,但還是為他的狷介深深觸動——符老師是一個有才華有個性的人。
儒家提倡“晴耕雨讀”,符老師正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他沒有受過系統的、良好的教育,通過幾十年從書本自學、向長輩問學、直到參加函授,拿到了農函大果樹栽培專業(yè)的大專文憑,并曾經擔任鄉(xiāng)上的農技干部,是地方上小有名氣的學問先生。
大約一年多以前,一個深秋的下午,我在青林口老街上拍照。走過紅軍橋頭,老街上一爿打米店門口長條凳上坐著的一位老者,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小伙子,你拍的照片能給我看一下嗎?”這位其貌不揚的老者,正是符幼余老師。
其實,符老師的年紀也不算大,他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正當盛年。常年的操勞,使他面容黧黑,且有較深的近視,看起來超出實際年齡。一個農民,從年頭忙到年尾、從拂曉忙到擦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種生活若是換了“肉食者”來躬行一番,會是何等的況味?春天百花盛開,符老師是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但卻顧不上看風景,他要修枝、嫁接、耘田、施肥……;秋天是農家收獲的季節(jié),多少人又知道這收獲背后的艱辛?符老師一家為鮮桃采摘、包裝、稱量、售賣,連續(xù)多日忙累到下午四五點鐘,才吃上午飯;至于一年里的其他時日,也自有做不盡的農活,真是“農家無閑日”。要真正了解農民,不走到他家里,不跟他交朋友,是不可能的。
我和符老師偶爾會有一些文字上的唱酬。他是地地道道的“鄉(xiāng)土詩人”,寫的詩雖不拘格律、卻清新自然,筆下是他自己實實在在的生活,不似我輩,往往無病呻吟。比如《農忙紀實》:“立夏三天遍山黃,畬草未除收種忙。拂曉朦朧割菜籽,中午又上打麥場。午后下地種玉米,夜乘月光風車糧。半夜三更去放水,黎明五點要扯秧!庇秩纭兑痪啪牌吣甏,連降十余日中雨,莊稼、果樹嚴重受損,賦七絕三首紀之》(其一):“連日風雨過桃林,落盡深紅只柳存。前日嬌艷今安在?滿園遍地是花痕。”再如《雪阻涼水埡》:“一夜北風大地寒,茫茫瑞雪落九天。萬嶺千山遍銀妝,不知何處是桃園?”
多年以來,世居青林口的符幼余老師利用有限的勞作之余暇,搜集了有關青林口的大量文字資料。蒙他信任,曾托我將他保存的《青林口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簡介》文稿打印成冊。我為那些文字本身及背后的艱辛與執(zhí)著所動,幾次前往古鎮(zhèn)相勸,最終獲他同意,在“江油論壇”發(fā)布出來,冀望更多的人藉此了解真實的、曾經的青林口。


附:寫給符幼余老師的舊作一首

傲骨問何自?隴畝許多年。先生語處,血雨浩渺悵投鞭①。物是人非代謝,將相王侯走馬,只在白云邊。花信離情后,柳色促新田。    陌上風、枝上綠、好家山。灌纓濯足②、詠成風月不論錢③。想見桃花靈穎,悟得仙翁雅意,一夜竟鮮妍。屈指無多日,笑語對香甜。
——水調歌頭·答青林口符幼余先生以花事相告
青衣注:
①據符幼余老師家譜記載,其祖上本姓“苻”,為前秦王苻堅后人,遷居南方后,為避禍改“苻”為“符”,這里用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投鞭斷流”典故。
②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指品行高尚的人的隱士生活。
③符老師先祖、清代進士符守龍在青林口文昌宮題有一聯:“何以怡情?近水遙山堪入畫;略能適意,清風明月不論錢!

(更多精彩,陸續(xù)發(fā)布)

1.jpg (61.98 KB, 下載次數: 591)

符幼余老師和他的孫子(一)

符幼余老師和他的孫子(一)

2.jpg (56.96 KB, 下載次數: 595)

符幼余老師和他的孫子(二)

符幼余老師和他的孫子(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9 分享分享1 頂3 踩
江油論壇 因您更精彩!
發(fā)表于 2009-3-9 20:11:32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沙發(fā)
青衣青衣,徐徐唱。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發(fā)表于 2009-3-9 21:20:57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藤椅
我兒時和一群調皮的孩子愛到看獅子拜年。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發(fā)表于 2009-3-9 23:12:27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板凳
期待……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發(fā)表于 2009-3-10 09:11:29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報紙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發(fā)表于 2009-3-10 13:43:12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地板
高臺戲源于清乾隆年間,流行于江油青林口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娘娘會和重大慶;顒訒r參與游行,以烘托氛圍。由一米見方的木案制成特定“戲臺”,按劇情需要將兩個小演員扮成“角色”固定臺上,一上一下,上面的“金雞獨立”于下面演員的肩上,或刀、槍等硬兵器上,形成一個生動的大難度戲劇造型。4個壯漢抬著“戲臺”游行。造型劇目多為《秋江》、《踏傘》、《送京娘》、《打雁》等傳統折子戲。以前,高臺戲瀕于失傳。近年,得以發(fā)掘、恢復。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1 19:24:30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7#
青林口古集鎮(zhèn)內貌及市營
鄧天錫

青林口是一個年代久遠、聞名川西北的古集鎮(zhèn),據有關資料記載,它始建于元末明初。經歷了元明清以降的人口大遷移及社會變革,青林口逐漸繁榮興旺起來。
場鎮(zhèn)左側人字山,像一面令旗;右邊王爺山頂一株數百年的蒼松,枝葉繁茂,形如鳳凰展翅;鎮(zhèn)東水茶坡似麒麟盤踞;下有豆地山一如靈龜昂首;鎮(zhèn)街以巨龍之姿,領周遭山水于環(huán)抱,人字、王爺兩山中的小溪匯入煙波浩淼的潼江,江水不舍晝夜由北向南流去。鎮(zhèn)街橫跨穿鎮(zhèn)溪水,成丁字之形,新老二街,前臨潺潺溪水,后倚茂林修竹,深諳“依山傍水宜人居”的中國古集鎮(zhèn)興建之法。從大石橋東場口(原名牛市坪)至南場口王爺廟(原名官房子)長一里有余。街房采用虛腳懸梁式,歷經數百年人世洪波,迄今穩(wěn)固如新。從合益橋(現名紅軍橋)至北場口土地廟陜西街長近一里,各家門戶前均栽有闊葉梧桐,樹徑粗如水桶,整個場鎮(zhèn)茂林掩映,遮天蔽日,只見青林不見場鎮(zhèn),故名“青林口”。
潼江兩岸各有一壩,曰陳家壩、冷家壩,兩壩隔江遙相斜對,雞鳴犬吠相應,千畝良田土質肥沃,阡陌縱橫。
古鎮(zhèn)上連保劍、下達江彰,是川北通往川西、川中、川南各地的咽喉要道,原屬梓潼縣三區(qū)所轄,住戶五百余家,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市場繁榮,領一時之盛。
古鎮(zhèn)有鍋廠三家,廠主分別是蹇少樵、黃清源、鄧元忠;行棧兩家,鹽店一家,錢莊、當鋪各一家,繅絲兩戶,銀匠兩戶,銅匠兩戶,鐵匠十二戶,染坊四戶,燒酒作坊兩戶,糖房三戶,醋園四家,醬園三家,屠宰十一戶,飲食旅館十五戶,茶房酒肆十六戶。規(guī)模較大的日雜店有天順榮、天順奎、天順貴、興順洪、大森店、永昌店、全發(fā)店、義合店共八戶;中藥店有義和堂、義林堂、同仁堂、福壽堂、廣生堂、信林堂、濟生堂七家。
古鎮(zhèn)還是糧食集散地,每場糧食交易額可達二十萬斤,最多一次曾創(chuàng)下二十五萬斤之記錄。
古鎮(zhèn)還有川劇坐唱七處,耳濡目染之下,婦孺皆通,張口能唱;茶館評書、四川清音、高抬藝術、勸善格言樣樣俱全。
涼亭子川劇坐唱及星羅棋布的夜市小吃攤為古鎮(zhèn)平添了“星星倒映”夜景,其得名于眾多賣小吃的攤點上的蠟燭在黑夜中燦爛如群星閃耀。據說有一天夜晚,涼亭子坐唱川劇,花臉鄧元亮唱《殺船奪斗》一劇的張飛時,大吼一聲,震倒了二十四小吃攤的抬灶,此事轟動了整個青林口,傳為一時佳話。
古鎮(zhèn)各種小吃品種繁多,其中較出名的有酒米湯圓、雞蛋醪糟、荷包蛋、清燉蹄花、豆花素面、涼粉、片粉、合子粉、藕粉、活豆腐、豆腐乳、五香豆腐干,自釀村酒、燒臘、烤餅、春餅、火燒饃饃、椒鹽鍋盔、涼面夾餅、紅糖餅子、白糖蒸饃、富油包子應有盡有,山珍野味、禽蛋肉類、燒炒蒸燉樣樣俱全,街頭巷尾攤點密布,熱鬧非常。
古鎮(zhèn)的三戶糖房中數徐家最大最出名,所產糖食糕點可與成都、中壩產品媲美。
古鎮(zhèn)土特產品異常豐富,木耳、雜菌銷往中壩、成都、上海等地;桐油、松根售往綿竹、重慶一帶;豬鬃銷往重慶、順慶(即今南充);石灰銷往梓潼、劍閣;還有生姜、苧麻、土堿、藍靛、杠炭、藥材、毛皮、煤炭等重要物資,源源不斷銷往各地,稱得上川西北一個重要的商貿中心,有人曾經對此評價道:“買不盡的青林口,賣不完的中壩場!
古鎮(zhèn)人杰地靈,儒雅輩出。八所學館培養(yǎng)出一大批高品俊杰,如見于清代咸豐年間《梓潼縣志》,曾受咸豐皇帝嘉獎“罵賊殉節(jié)”的冷庶;幼年曾隨父在活佛寺待館攻書的清代翰林李深甫;曾任龍安府府學、直隸綿州的大清乙酉進士符守龍、能書善畫的文士李思驥等人,青林口各處廟宇都曾留下他們的墨跡。鄧府進士、何府貢生、曾府廩生,可算是各領風騷。另外還出了一位川、康、滇三省馳名的鏢師鄧天王,他們都以自己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給當地人民留下了豐富的談資。
青林口大建筑有五宮六館,場口陜西街上的陜西館,又名忠義宮,街上江西館(萬壽宮),正街湖廣館(禹王宮),下街廣東館(廣福宮),場尾文昌館(文昌宮)、火神廟(螢蜮宮)。
青林口有二橋,一為紅軍橋,原名“合益橋”,是由冷應林、冷應泰、鄧成仁、鄧元佐、冷端朝諸公于大清乾隆、嘉慶年間兩次倡議募資修建;二是“鐵索橋”,又名“桂林橋”,是由當地孀居的老嫗鄧桂貞首倡而建。
青林口有一觀:即陳家壩旱坪山道教圣地“菁華觀”。
古鎮(zhèn)還有二廟:即老街場頭石門坎處“觀音廟”,南場口官房子“王爺廟”。
古鎮(zhèn)還有四寺:張家溝的黃鶴寺、于清乾隆庚申年初春修建;辛家溝的辛代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陳家溝的寶林寺,建于清乾隆年間;冷家壩的活佛寺,建于明代。
另外,青林口還有七桿天燈,分別位于大石橋、石梁梁、桐子市、十字口、火神廟、涼亭子、陜西館,按北斗七星布局,世稱“青林口七星高照”,每當夜晚,星光閃爍,照破人間黑暗,極為壯觀。令人可嘆的是,這些先人之智,如今都僅存遺址!

一九九零年五月


1.jpg (66.63 KB, 下載次數: 538)

陳家壩

陳家壩

2.jpg (72.17 KB, 下載次數: 557)

古鎮(zhèn)街面

古鎮(zhèn)街面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2 20:51:06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8#
    

尚德均

一九三五年,紅四方面軍突破國民黨嘉陵江防線,紅九軍、紅三十軍勝利之師取道劍閣縣所屬的金子山、雷家河追擊潰逃之敵,于四月初進入青林口。紅軍一方面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一方面發(fā)動群眾分田分地,及時建立起蘇維埃政權。為了喚醒民眾、擴大影響,紅軍在場鎮(zhèn)上的一些石碑、石柱及墻壁上刻寫各種標語口號。
五月上旬,駐青林口的紅軍因戰(zhàn)事需要,奉命轉移。其中有一位紅軍女戰(zhàn)士,因傷不能隨隊前進,便留在場鎮(zhèn)上楊銀匠家,后被還鄉(xiāng)團查出,紅軍女戰(zhàn)士毫不屈服,大義凜然,英勇就義于“合益橋”南頭的木柱上。
解放后,青林口人民為了緬懷英勇就義的紅軍女戰(zhàn)士,要求政府將“合益橋”改名為“紅軍橋”,作為歷史性紀念。一九五六年,經江油縣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將“合益橋”改名為“紅軍橋”。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八日,江油縣革命委員會刻立石碑于橋上,將紅軍橋列為“江油縣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二年一月,江油市人民政府再立石碑于橋上,宣布“紅軍橋及石刻標語”為江油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橋是連接青林口新、老二街的紐帶,始建于清代,系三孔石拱橋,歷史悠久、做工精細。清代咸豐年間編修的梓潼縣志對合益橋兩次修建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第一次是在清乾隆年間(公元一七九一年),建的是一座“飛檐列欄、丹蕧浩瀚的大型木橋,上有橋亭,能供步、騎、車、轎通行,名曰“合益橋”。嘉慶庚申年春,因“教匪跳梁,橋毀于火災”,給當時的交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此事在縣志上有這樣的記載:“青林場,東通保劍、西達江彰,步騎車轎往來輻輳,通衢也。場列兩岸,中隔一溪,至夏潦濤洶涌,行者病之!笨梢姰敃r此橋的重要。青林口本地物產極其豐富,有大宗的糧食、油菜、煤炭、木炭(俗稱“杠炭”)、石灰、木耳、雜菌、棕櫚、蠶絲、生絲等外銷各地,是商賈云集的物資集散中心。鑒于上述情況,當地有識之士吸取木橋被火燒毀的教訓,倡議在原址重建石拱橋,以求一勞永逸。因工程浩大,集資困難,縣志記載道:“倡捐設會,積資數載,不惜重研緩頓,求諸四方,共鑲闕美。”僅籌集資金就歷時八年之久。于清嘉慶戊辰年(公元一八零八年)春動工,采石于東坡。次年春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橋。橋高七點八米、長二十三點七米,橋面寬六點五米,板石鋪面,條石作欄,兩頭街面為引橋,十四步石階分兩層上至橋面。中拱高于左右兩拱,臨河上游一側,鑲有半懸空的精雕石黿龍一頭,其頭向下游、尾朝上游,整座石拱橋耗資二千余金,仍依原名為“合益橋”。
橋上的亭樓據實物論證及文獻考查,屬晚清時補建,亭樓全為木結構建筑,取躍山式以大排架相連,在兩低一高的三塊橋面上,因勢布局,相映得體。中間高樓與兩頭敞廳式建筑相連,橋頭建有雙層飛檐牌坊,兩側檐口伸向橋外,以高樓為中心,兩側飛檐八角向空,閣樓造型精巧,氣宇軒昂。飛檐尖角各懸風鈴一只,微風輕拂,清脆之聲不絕于耳。高樓頂部有造型小巧的寶頂一座,閣樓四面均為鏤空花格窗戶,樓下方有雙扇紅漆大門一道。整座橋樓分別繪有各式花紋圖案及少數浮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木柱全漆朱紅色,大門右側以半懸空式臨河飛架神龕一座,供奉鎮(zhèn)江、文昌神像,龕頭懸吊鐵鐘一口,橋北緊鄰粵閩會館,更顯美麗壯觀。
此橋自建成算起,歷時一百九十個春秋,歷經地震及特大洪水沖擊,仍安然無恙。解放前夕,橋樓、橋面、石級海底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壞,亟待維修,而在國民黨統治時,已將橋的公產提賣,再也無力進行修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鄉(xiāng)兩級有關部門多次組織維修,采取了一些相應的保護措施,方能繼續(xù)利涉行人直到如今。
以上材料僅供參考,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掌握材料不多,有些問題僅靠回憶所及,難免掛一漏萬,疏漏差錯之處,敬請知情者多多指正!

一九九零年五月


紅軍標語一.jpg (50.19 KB, 下載次數: 631)

紅軍標語一.jpg

紅軍標語二.jpg (77.14 KB, 下載次數: 591)

紅軍標語二.jpg

紅軍標語三.jpg (75.77 KB, 下載次數: 602)

紅軍標語三.jpg

紅軍標語四.jpg (80.19 KB, 下載次數: 623)

紅軍標語四.jpg

紅軍標語五.jpg (52.05 KB, 下載次數: 506)

紅軍標語五.jpg

紅軍標語六.jpg (70.64 KB, 下載次數: 478)

紅軍標語六.jpg

紅軍橋一.jpg (68.23 KB, 下載次數: 471)

紅軍橋一.jpg

紅軍橋二.jpg (47.69 KB, 下載次數: 477)

紅軍橋二.jpg

紅軍橋三.jpg (75.34 KB, 下載次數: 453)

紅軍橋三.jpg

紅軍橋四.jpg (67.2 KB, 下載次數: 446)

紅軍橋四.jpg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發(fā)表于 2009-3-13 20:28:27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9#
尊重事實,還原歷史,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核。感謝LZ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能系統地向大家介紹江油市北部古鎮(zhèn)——青林口的故事。以前,人們關心得較多的是江油市的南部古鎮(zhèn)——詩仙故里青蓮,而對青林口的故事知之甚少。其實,青林口的人文景觀、鄉(xiāng)間民俗及其傳奇故事更多、更奇且耐人尋味……。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13 22:56:06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四川
10#
14# 獨步天涯

古鎮(zhèn)周圍幾個廟子基本上都沒得了,除了紅軍橋,只有火神廟和文昌宮還有點形狀。其實我比較喜歡那個紅軍橋頭的粵閩會館,地震前還爬上戲臺去看了下,但上周去的時候,看見那把梯子都爛了,想上去也不行了。

回復 收起回復
B Color Smilies
還可輸入 個字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江油論壇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權舉報:本頁面所涉內容為用戶發(fā)表并上傳,相應的法律責任由用戶自行承擔;本網站僅提供存儲服務;如存在侵權問題,請權利人與本網站聯系刪除!舉報微信號:cxx1112c

版權所有:江油市圖圖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產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 蜀ICP備19040267號-2 川公網安備 51078102110006號 經營性ICP:川B2-20200096

下載APP

找站務

申訴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