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光緒年間,四川江油縣有一位姓李的婦人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在養(yǎng)到四歲的時候,因為家里實在貧困,不得已將小兒子賣給了一位姓楊的回民。因為買主是甘肅商人,不久他就將這個孩子帶回了甘肅老家。
后來,這個孩子長大成人,當(dāng)了武官,但他仍然記得自己的生母姓李。民國元年(1911年)的農(nóng)歷四月,他特地帶上仆人千里迢迢從甘肅赴四川尋親,到了江油后四處尋訪,但都沒有打聽到親人的消息。所幸老天有眼,這天在路上碰巧遇到了李氏的姐夫謝懷左,在向他談及此事后,謝便將他帶到了生母李氏跟前。
因為這件事已過去了許多年,李氏看到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已無法辨認(rèn)出他是不是自己的親身兒子,只對他說道:“當(dāng)年將你賣給姓楊的人時,還有一頂寫有你生庚八字的破帽!蹦贻p人隨即從懷中取出庚帽來,于是母子二人終于相認(rèn),悲喜交集。兒子想把母親接回甘肅去養(yǎng)老,但他的同胞哥哥卻以自己有能力奉養(yǎng)母親而堅決不答應(yīng)。
兄弟二人都為了給母親盡孝,彼此爭持不下,大有“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之意(典出《世語新說·德行》,意思是指兄弟二人的德行難分高下),因此受到了人們的稱贊。有位病鶴先生便將這個感人的故事繪成了一幅畫,發(fā)表在了1911年5月13日的《民國畫報》上。
014cd9acb2776bd54c_b.jpg (96.89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9-18 13:34 上傳
四川江油縣李氏婦者,于光緒十余年前雙生二子,撫育至四歲時,因家內(nèi)赤貧,將次子鬻與穆教楊姓為嗣。后因楊系甘肅人,便即隨攜回籍,F(xiàn)此子業(yè)已成人,后得武職,自知出于李氏。前月,特攜仆來川尋親,至江油遍訪,迄無知者。幸天假之緣,途遇伊姊夫謝懷左。談及,謝即引見若母。母亦不能辨認(rèn),惟云:“當(dāng)日鬻汝時有年庚破帽!睏罴丛趹阎腥〕龈。于是母子相認(rèn),悲喜交集。楊即欲奉母回甘。其兄亦頗能侍養(yǎng),不允奉回。彼此爭持,大有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之意。聞?wù)邇少澲。辛亥五月病鶴敬繪。 (原載《民國畫報》辛亥五月十三日)
資料來源:孔夫子舊書網(wǎng) 轉(zhuǎn)自:“史志江油”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