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涓涓鄉(xiāng)愁——李政虹
“鞭炮聲聲除舊歲,虎年盈盈滿乾坤”。新年元旦才匆匆過去,一轉眼就開始進入過年的節(jié)奏了。說到四川地區(qū)的過年,首當其沖的就是家家戶戶火熱而張揚地做臘肉、臘雞、腌魚、灌香腸;包湯圓、包餃子、撣涼面、攪涼粉。
而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過年的習俗就五彩繽紛,各具特色了!芭D月二十三,打掃塵埃、糖瓜粘”,北方有吃餃子過小年的風俗,而四川的川西北地區(qū)則有貼年畫、剪窗花、貼春聯(lián)的老傳統(tǒng),尤以德陽市的“綿竹年畫”貴為非遺傳承。
在綿竹的鄉(xiāng)鎮(zhèn)集市到處可見張燈結彩,披紅掛綠,燃放鞭炮煙花的景象,家家戶戶忙著請年畫回家張貼迎新納福,一派喜氣洋洋!熬d竹年畫”起源于北宋,流行于唐朝,盛于清代。尤其以貼“門神”鎮(zhèn)宅避兇、貼“褂子狀元”望子孫學業(yè)有成,以及貼“招財進寶”等內容的年畫居多。
在綿竹縣城中的北河壩到清道鄉(xiāng),年畫集市一直擺到南軒祠,綿延十余公里。真是年畫搭臺,文化唱戲,極大豐富了家鄉(xiāng)春節(jié)的內涵。
20220105100118front2_0_357135_FgKCrNFuYltQJEctdhkPDm8gQimS.jpg (266.6 KB, 下載次數(shù):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5 10:01 上傳
川東的南部、蓬溪等地,過年則有蒸“過江龍醡肉”的習俗,幾乎家家過年都有準備,百家百味,做法各異。
“蒸醡肉“是川菜的傳統(tǒng)技法,必須用上好的豬五花肉,切成手掌大小約筷子長短的條狀薄片,用料酒姜蔥鹽碼好味,加紅油豆瓣醬、醬油、十三香、醪糟等提香提色,拌入米粉或則玉米粉,下面鋪墊上新鮮的紅薯塊,上蒸籠蒸約一個多小時即可出籠,然后加上蔥花、蒜泥紅油辣椒方可入席。
農家做此菜,一口大鐵鍋上面碼放的大圓蒸籠可以高達二十多籠,十多米高,廚師必須撘木梯上下取放,場面很是震撼壯觀。由于醡肉過筷長,且肥而不膩,軟糯可口,猶如一條條過江之龍置于竹制蒸籠內,故取名“過江龍醡肉”,有紅火、鴻運之意。
綿陽地區(qū)春節(jié)有做“頭菜香碗“的傳統(tǒng),尤以江油和梓潼兩地民間的“一品香碗”最具特色。
做香碗很講究用料,必須用土豬的前夾肉加姜、蔥白和少量泡發(fā)好的金鉤、干貝、慈菇兒等食材一起剁成肉餡,加上料酒、鹽和紅薯淀粉調好底味,倒入方形模具內上鍋蒸定型;再倒入準備好的純雞蛋黃漿上鍋蒸定型;再倒入純雞蛋清漿再次蒸定型,如此反復多次才能做好香胚,此香胚為三色搭配,黃白粉相間,色澤誘人
然后切片擺碗,一般用大海碗,一碗八至十片為一封,像極了一本翻開的書籍。再分別裝入準備好的木耳、黃花、海參、魷魚、酥肉、海帶絲、油炸鵪鶉蛋、響皮、玉蘭片、胡蘿卜片、萵筍塊等等,灌入新鮮雞湯調味再上籠蒸約一小時,出鍋后倒扣翻碗,表面勾清湯芡汁,并灑上一層翠綠的小蔥花即可出席,此菜為春節(jié)宴席之“頭菜”,軟糯鮮香,老少皆宜。寓意闔家團圓,生活富足安康。
20220105100117front2_0_357135_FvJdQRY_29b3HkCDQhi1JOQ-Z6fB.jpg (93.16 KB, 下載次數(shù):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5 10:01 上傳
過年,離不開堅果干雜類炒貨,這也是童年記憶里最為深刻久遠的印象。我父母的老家在德陽市羅江縣城,青衣江和紋江環(huán)抱著山青水秀、富饒而美麗的小城,這里也是三國時期有名的關隘“白馬關”(后稱“綿竹關”)所在地,是古蜀國途徑政經中心成都的最后一道自然屏障。
這里物產豐富,是花生、甘蔗、紅薯的物豐之地。“天府花生”、“羅江豆雞”和“糖醋青椒”為羅江三絕。六、七十年代,羅江生產的“天府花生”被周恩來總理帶到非洲作為重要的國禮而享譽世界,也為國家賺回了稀缺的外匯。
緊靠在縣城東門外的紋江河堤上,有十多家專門做春節(jié)炒貨的鋪面,家家戶戶在露天里撘建一個柴火灶臺,上置一口大鐵鍋,用柴火炒花生。冬日的暖陽下,只見一個個壯漢拿著大鐵鏟揮汗如雨的翻炒著鐵鍋里的落花生或紅薯干,而一個個俊俏的老板娘則忙里忙外的招呼著過路的客人,繁忙、喜氣,紅紅火火而又年味十足。
河沙炒花生顆粒飽滿,微黃酥脆,入口留香;河沙炒紅薯干則焦糖四溢,干香脆口,嚼勁十足;河沙炒胡豆粒粒金黃化渣,余味綿長。
羅江縣城內的南街“魁星樓”原來是祭祀“文曲星下凡”的七層樓閣,后來則是專門生產和銷售“天府花生”和“羅江豆雞”的街市。整條街長約百余米,幾十戶商家都在此加工和外銷,春節(jié)前更是最為繁忙的季節(jié),過客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很是熱鬧。
每家檔口都設有兩三張小方桌,擺著自家產的新鮮“豆雞”,有的還撘賣“黃許皮蛋”、“廣漢纏絲兔”和散裝“綿竹大曲酒”,老顧客一大清早就來此坐攤喝酒,老板根據顧客所需從密封的瓷盆里夾出一段油汪汪、香噴噴的“豆雞”,用刀切成細絲,擺入小碟中供顧客下酒佐餐。
但見三五閑客,在冬雨紛飛中,就著一盆燃燒著火苗的青杠木炭火,吃著“豆雞”、啃著“兔兒腦殼“,一口綿香的曲酒,幾粒茴香的天府花生,人生悠哉樂哉,好不愜意。我小時候總愛去攤邊玩耍,老板孃孃就愛送給我一小段“豆雞”饞嘴,非常好吃。
“豆雞”是用黃豆做出豆?jié){,并在柴火灶的大鐵鍋里熬開后小火靜置,讓其豆?jié){表面自然冷卻收縮起皮,揭起表皮后晾干水氣,如反復就形成了一張張薄如蟬翼的豆皮。然后再浸泡入醬油香料水中上色,再涂抹上香油、辣椒油和花椒粉,裹上炒熟的黃豆粉面和芝麻粒制成條,方可完成。
由于黃豆屬植物蛋白,味道又類似雞肉的香味,所以也可作清真素食,故取名“豆雞”。如今,“魁星樓”依然挺立,但已是年久失修,南街也隨著城市改造而漸漸消失,“天府花生”、“羅江豆雞”也失去了往日的傲嬌和風光。
20220105100118front2_0_357135_FkZkTnYHF-siUZ5F6J2hXo3sfLYG.jpg (172.78 KB, 下載次數(shù):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5 10:01 上傳
大年初一,四川各地都有登山遠望,朝拜寺廟祈福和吃涼粉、涼面的習俗。清晨,各家各戶幾乎老少傾巢出動,前往附近的寺廟上香,一是祭祀祖先,二是祈福平安健康。川中地區(qū)的遂寧市則是“觀音文化”之鄉(xiāng),初一清晨方圓百余公里趕廟的人們就驅車趕往遂寧市郊,停車步行前往距城區(qū)近五公里遠的“廣德寺”或則“靈泉寺”敬香。
一時間,通往寺廟的道路擁擠不堪,忙得全城的交警守在各個路口確保寺廟的道路暢通。沿途,成百的商販擺攤設點售賣鞭炮和香蠟錢紙,行人們爭先恐后的采購祭祀物資,熱鬧非凡。
同時,賣飲料賣小吃的攤點生意格外火爆,涼粉涼面、五香豆腐干為遂寧市的特色小吃,熱氣騰騰的紅薯粉攪成的涼粉加上蒜泥、芥末、蔥花、香醋和豆豉醬、辣椒花椒油,吃得整個人通體冒汗,麻辣而爽嘴,嚴寒里都透著熱火朝天的氣息。
遂寧市幾十萬人在同一天同游名剎古寺的盛況在國內都十分罕見,而享有“川中第一禪林”美稱的“廣德寺”更是千百年來香火綿延不絕,宗教和歷史地位極高。
在江油市城區(qū)的生產街、火炮街、魚市口等地,其特色小吃麻辣鍋巴土豆、坨坨熱涼粉、酸辣粉、蒸面、涼面,麻辣葷素冷沾沾、軍屯鍋魁、鹵肉夾餅子、紅糖醪糟糍粑冰粉等等琳瑯滿目,都是小媳婦兒和娃娃們過年過節(jié)的搶手美食,也是日常人氣爆火的網紅打卡地……。
年味里的涓涓鄉(xiāng)愁,是游子對鄉(xiāng)土美好的回憶,寄托著人們永遠的思念。最憶人生旅途中那一道道的風景;最憶家鄉(xiāng)那一絲一縷的喧囂。那婉約舒緩,那飄逸如水,那酸酸甜甜,那鮮嫩可口……。至今,都會永遠定格在冬日的細雨紛飛,和遠山的裊裊炊煙之中。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