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睥睨天下豪杰,連孔子、秦始皇都沒放在眼里。遍覽《李白全集》,能入他眼的人物總共也沒幾個。但有一個人卻是他畢生的好友、知己和良師,此人便是元丹丘。
元丹丘,名林宗,在眾堂兄弟輩中排行第六,比李白年齡大些,故而李白又稱他為“元六兄林宗”(李白《秋日煉藥院鑷白發(fā)贈元六兄林宗》)、“元君”(李白《題元丹丘潁陽山居并序》)、“元夫子”(李白《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丹丘子”(李白《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丹丘生”(李白《將進酒》)、“霞子元丹”和“元侯”(李白《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
171925xl99aheaewy9y2iy.jpg (137.83 KB, 下載次數(shù): 10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19 11:48 上傳
元丹丘早年“嘗居紫云山”(清同治版《彰明縣志》卷四五《隱逸志》),李白也說“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李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紫云山,又名紫山。在今江油市西屏鎮(zhèn)紫寶村,盤江南岸,為江油市、安州區(qū)、北川羌族自治縣三縣(市、區(qū))之界山。地理坐標北緯31°42′,東經(jīng)104°42′,海拔1099.6米,山嶺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11公里,寬約3公里,面積約30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860-1060米之間,高差400-600米。
西部至西南部均以分水嶺與北川、安州交界,東南面山勢漸緩延伸成丘陵。主峰紫山,坐落在江油市西屏鎮(zhèn)與北川羌族自治縣通泉鎮(zhèn)交界處(2015年版《江油市志》第79頁)。紫山距離李白老家隴西院(今江油市青蓮鎮(zhèn)月圓村一組)很近。
psc (7).jpg (92.88 KB, 下載次數(shù): 1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19 11:48 上傳
青蓮鎮(zhèn)雖不大,但卻是盤江(又稱通口河、湔江、青片河)與涪江(又稱火溪河、奪補河)的交匯點。在古代,長途商貿運輸主要靠水運。
商人們沿盤江上溯可通石泉(今北川)、茂州(茂縣)等地,沿涪江上溯可通龍州(今平武)、松州(今松潘)等地,而沿涪江下行則可達綿州(今綿陽)、梓州(今三臺)、渝州(今重慶)、江夏(今武漢)、江寧(今南京)、揚州(今揚州)等地,因此青蓮場是川北地區(qū)一處重要的水陸碼頭和貿易樞紐。
由于經(jīng)濟繁榮,逢年過節(jié),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老百姓都喜歡到青蓮場上來趕集。加之李客家族又是青蓮場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戶人家,自然是附近寺廟宮觀的重點化緣對象,因此在紫云山修道的元丹丘很早就與李白相識。李白后來回憶自己與元丹丘是“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李白《秋日煉藥院鑷白發(fā)贈元六兄林宗》)。李白才三十歲,就已稱他為“故交”了(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關于紫云山的自然風光,古人有很多記載:
171938boypo77moyy6no7o.jpg (160.97 KB, 下載次數(shù): 1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19 11:48 上傳
紫云山在綿州彰明縣西南四十里,峰巒環(huán)秀,古木樛翠,常有紫云結其上,故名(清同治版《彰明縣志》卷六《山川志》)。
“縣境平衍,除紫柏山無大山!治髅}自乾元山至縣黎家山,黎家山之脈自乾元山來。經(jīng)白巖后復分布于盤江北岸,正干經(jīng)涼風埡而轉九洞橋盤江之平瀾淺瀨中,巨石累累,狀如委粟。忽由南岸突出,累級漸升,以達于數(shù)百丈之高峰。孤聳特峭,上插云霄。為縣諸山冠。是曰紫云山,亦名紫山。在縣西四十里,峰巒環(huán)秀,古木樛翠,常有紫云結其上,故名。下有紅巖峭壁,赤如胭脂,夜落如雨,呼為‘紅巖夜雨’”(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山脈》)。
“紫山,紫山高聳,常有紫云籠罩,昔稱‘紫山聳秀’。邑令陳謀詩:‘紫氣連云別貯顏,嫣然秀色出群山。霞光鮮映金魚袋,竇翠祥浮函谷關。魏圃牡丹花艷艷,田家荊樹彩斑斑。橫林雪嶺前騰爽,離壁交縈涪水灣。’其二‘晴空四望白云連,紫嶺中橫映碧潭。曉曙開時光競麗,暮煙凝處色增研。自競佳致群峰秀,不羨田家?guī)讟漉r。望氣應知符北極,地靈人杰自綿綿。’邑令何慶恩詩:‘漫隨關尹頻瞻眺,佳氣凝成太古峰。明凈最宜紅日映,崢嶸合受紫泥封。蒼藤倒蔓千尋石,青靄遙連百尺松。我欲攜邛凌絕頂,手捫星斗掛襟胸!保駠妗墩妹骺h志》卷一《輿地志》)。
“紫山之頂黃色土中含有極細微之石英灰,又混有含褐色礦之黃色黏土。……紫云山田家溝之白鱔泥其化學成分為含水硅酸鉛,故加水則性黏”(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地質》)。
psc.webp (24).jpg (29.83 KB, 下載次數(shù): 1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19 11:48 上傳
“香水,香水在縣治之西。朝日出紫山,氣象萬千”(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勝跡》)!吧彿宥矗诳h西紫云山之別麓蓮花峰下,幽深不可測”(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疤炫_,在紫云山尾。(魏)了翁云:‘在山南’,今考山下之西,安縣界有天臺寺,或即其地”(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除秀麗的自然風光外,紫云山中還有厚重的人文與歷史。
“無妄,即無念和尚,安縣人,俗姓段,年三十余,自念大本五蘊非有,棄家走岷峨,勤修數(shù)十年,嗣入紫山,坐化于鐵爐嶺!保ㄇ迩“妗墩妹髦韭浴肪戆恕度宋镏尽分跋舍尅睏l)。
“空庵,邑興福寺僧,得悟禪宗,每買藥以濟病者,以谷粟飼鳥數(shù)十百,皆下食,環(huán)集肩背不避。善吟詠,有碑,錄年百余歲,傳聞坐化”(清乾隆版《彰明志略》卷八《人物志》之“仙釋”條)。興福寺也在紫云山附近,明清時期乃彰明縣第一大寺。
psc.webp (28).jpg (52.05 KB, 下載次數(shù): 11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19 11:48 上傳
“鐵爐嶺,在紫云山,明末無妄和尚坐化處,今無考,見《梓潼縣志》。據(jù)《府志》仍采自《彰明志略》”(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
“神仙洞,在縣西紫山,曲折九拱,亂石磊落。高十余丈,其間有大石三重,上重有洞如龜門,或聞樂音自洞中出。每見白發(fā)翁往來其上”(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
“瓷香爐,綿州昌明縣中,周圍廿里許有瓷香爐。廣二寸,半破或全破。堆積林中,莫知其數(shù)。今考紫山別麓有瓦子梁,或即其地。事載西蜀杜光庭《錄異記》”(民國版《彰明縣志》卷一《輿地志》)。
而在紫云山眾多的人文遺跡中,最負盛名的就要數(shù)崇仙觀了。
崇仙觀的歷史非常悠久,最初名為“黃籙寶宮”!皠t世傳為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神人由他山徙寘于此者也。宮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鐵繩隱跡,迄今不毀”(魏了翁《鶴山集》卷三八《紫云山崇仙觀記》)。
psc.webp (18).jpg (63.81 KB, 下載次數(shù): 10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19 11:48 上傳
崇仙觀的建筑規(guī)模很大,道觀“前為元始殿,為黃籙寶宮,九真殿在后。玉皇殿在九真后,東岳、天師、鍾樓在前,左三元、桂籍、真官、真武在前。右南辰、五師,后左經(jīng)樓、瑞真堂,后右三仙、六神居前。兩廡以至齋宮、宿廬、庖福、庫圍以固以具,古柏鼎立于庭者,巉巖老硬,蓋不知年”(魏了翁《鶴山集》卷三八《紫云山崇仙觀記》)。
到了北宋時,崇仙觀的名氣就更大了!按笾邢榉吣辏1014年),綿州守臣劉宗奏言:彰明縣紫云山崇仙觀,柱木有文為道士形及北斗星象。伻來以圖上,宣示宰臣于禁中。重和元年(1118年),始建道學。是歲詔祟仙觀其以延祥為額!^柱木有文,則住山張承杲修是宮而得之,即國史所書者也。詔承杲倍賜束帛及御‘茗紫衣師’號。由是遠近翕翕,歸向舘宇”(魏了翁《鶴山集》卷三八《紫云山崇仙觀記》)。
元丹丘在紫云山修行的道觀是否就是“黃籙寶宮”,尚待考證。不過,紫云山北的村子恰好就叫“元坪村”,莫非元丹丘祖上之所居耶? (作者系中國李白研究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