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很窮,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頓豬肉。印象中幾乎每頓飯的餐桌上,都只有一碗自家種的時令蔬菜。偶爾有一碗雞蛋湯,便算是沾了葷腥。 除逢年過節(jié)外,每到春種秋收,或是夏季農(nóng)忙開始的日子,母親都會到集市上買來一些豬板油,給家人打打牙祭。莊稼人干的都是粗重體力活,用母親的話說,不吃點(diǎn)葷腥,干起活來肚子發(fā)慌,腿腳沒有力氣。但卻對母親煉制豬油的過程極感興趣。 母親會把豬板油切成小塊,倒進(jìn)鍋里熬制豬油,我則會積極地坐在柴火灶旁燒火。隨著灶膛里的柴火越燒越旺,鍋里的豬板油開始滋滋作響,清亮的豬油也從鍋底慢慢滲出。豬板油邊上殘留的水份,隨著油溫升高偶爾發(fā)出一聲爆響,綻得油花四濺。慢慢地,滿屋子都開始彌漫著濃濃的豬油香了。 等到鍋中的豬板油炸至金黃,母親便會將油渣撈出用碗盛好,放在灶臺上冷卻。我禁不住誘惑,也顧不得高溫燙手,急切地?fù)炱鹨粔K油渣便往嘴里送。雖然燙嘴,但那酥脆的油渣和濃濃的豬油香味,極大地刺激著我的味蕾。炸好的豬油母親會用裝油的陶罐盛好,那便是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家中僅有的葷腥了。每次炒菜她都會舀出一小勺來放在鍋底,再混合一點(diǎn)自家的菜籽油,以保證全家人脂肪的補(bǔ)給。 而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豬肉已逐漸淪為不健康的油類(專家說的),極少再用于烹飪。但每每回想起來,那酥脆的油渣和濃濃的豬油香,總會令我回味無窮。平時仍然喜歡用上一頓的剩菜作的面條的調(diào)料,那個味道太值得回味了,也許也是一種繼承老一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吧。 偶爾去市場買菜,也會買上一點(diǎn)肥肉,回家熬制豬油。但卻再也吃不出來當(dāng)年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