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農(nóng)俗:開秧門 劉術(shù)云 在過去的農(nóng)耕時代,川西北江油、彰明一帶的人們對一年一度的栽秧十分重視,稱之為“開秧門”。 栽秧,也叫插秧。春分過后和清明前夕,農(nóng)歷三月初便開始平整撒谷種的秧母田,施上農(nóng)家肥作底肥,在秧母田中提廂,每廂高于田水溝,寬約三四尺,長短由田塊大小而定,方便除草和對秧田追肥等管理。同時浸泡谷種,經(jīng)過一兩個晝夜的浸泡,谷種破口發(fā)芽后便將均勻地撒在整理好的田里廂上,并用草木灰覆蓋,以保溫防止凍芽。然后綁一兩個草人于田中,在草人身上吊上幾片筍殼,風一吹便“嘎嘎”作響,威嚇偷食谷種的鳥兒。 當秧苗經(jīng)過四十天左右的生長,每苗高約四、五寸時便可以開始移栽,也就是進行開秧門了。 開秧門時,要栽插秧子的水田早已犁好耙平,田中的水也留得深淺適宜。能首個下田的人必然是在當?shù)卦匝碓缘糜挚煊侄苏,而且用力得當、深淺合適的人(栽深了不易秧子生長分蘗,栽淺了秧苗易倒和漂浮起來,等于白干,而且補秧也很麻煩)。開秧門的人跳入田中,一般是從田中間開始栽。第一個帶頭栽秧的,也稱“扯倆”,就是給別人做榜樣、當模范,讓別人隨后照貓畫虎。 考量開秧門人手藝的辦法是,栽秧人從田埂這邊栽秧,主人在田那邊田埂上放好幾個包蛋或煮熟的雞蛋。如果開秧門的人栽過去剛好對準放包蛋或雞蛋的位置,就可以開心地吃到包蛋或雞蛋。如果偏離了方向,不僅吃不到,還會被人嘲笑。 當開秧門的人開始栽秧后,其他的人也就跟著栽,你追我趕。后來下田栽秧的人也有比開秧門的人栽得快的,如最先栽到田那邊,一行一行端直,也可以把田埂上的包蛋或雞蛋搶著吃了。能栽秧的人是會被人看好和尊敬的,來年也許就會被請去開秧門了。開秧門的時間在每年的五月初,是一年“雙搶”全面展開的標志,所謂“雙槍”和“大戰(zhàn)紅五月”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俗話說:“秧子栽得嫩,強如施道糞;秧子栽的老,秋來收把草”。栽秧季節(jié)總是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時候,先要搶收了小春作物才能搶種栽秧,因此人們總是天天起早貪黑,千方百計及時將秧苗移栽,懈怠就會延誤栽秧時間,秋來必然減少收成。 為了支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城里的機關(guān)學校和廠礦企業(yè)都要停工停課停產(chǎn),浩浩蕩蕩地到農(nóng)村支援“雙搶”!按筇镌匝斫菍,脫了花鞋退裹腳。過路君子你莫笑,丈夫小了靠不著”,這是過去童養(yǎng)媳栽秧的寫照,哪怕是小腳女人也要手挽褲腳的“揮戈上陣”,真實的說明了栽秧季節(jié)的繁忙。 一圩秧一般四窩或五窩,根據(jù)栽秧人左右開弓而定。栽秧講究行距間距合適、既端又直,秧子今后好采光通風,才能谷子顆粒飽滿,增加收成。由于栽秧子是一邊栽一邊退,有時會把秧栽在腳眼(窩)之中,所以栽秧人當遇到腳眼時,應用手刨泥將腳眼抹平,否則,栽在腳眼里就看不見秧子的毛根兒(尖尖)了。如果沒有眼水和手腳笨拙,秧子必然栽得彎來彎去,極像蚯蚓回家。往往有栽秧栽得彎的人自嘲:“要想吃干飯,全靠這一彎”,如此便可封住他人嘴巴,免受他人嘲笑。 “芒種忙忙栽,夏至兩丟開”。到了芒種季節(jié),搶種搶收更是如火如荼,只爭朝夕。有時還會晚上收麥,白天栽秧,日夜奮戰(zhàn),及時栽秧十萬火急,分分秒秒刻不容緩。 “耽誤一年春,十年補不清”。芒種季節(jié),秧苗已在秧母田中生長了五十天左右,大多已分蘗成老秧了;若還不能及時把秧苗進行移栽,夏至后栽的秧就幾乎沒有收成了,那就真的只能是“秋來收把草”了。 由于栽秧的時候天氣長,天亮得早,黑得晚,人們勞作時間長容易饑餓,所以大約在十點左右會打幺臺(又叫打尖),給參加勞作的每人準備兩三個包蛋,或者蒸點饅頭包子,炕點饃饃之類的食物填肚子,便于干活精神旺盛和有力氣。 后來,人們栽秧用繩打引,有的地方還有了機械栽秧,F(xiàn)在技術(shù)革新,推廣拋秧技術(shù),開秧門的習俗就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