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文化的來龍去脈
江油,被譽為“哪吒祖庭”。繼承和弘揚好哪吒文化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弄清楚哪吒的來歷很有必要。為此,本文擬就哪吒形象的來龍去脈和衍變過程做一些簡單梳理,以供參考。 一、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 哪吒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也稱作“那吒”,是梵語“哪吒俱伐羅”(Nalakuvara)的簡稱。 最早關(guān)于哪吒記載的漢文典籍是北涼(401-439)時期三藏法師曇無讖(天竺高僧)翻譯的《佛所行贊》。 該書記載:“……卜擇選良時,遷子還本宮,二飯白凈牙,七寶莊嚴輿,雜色珠絞絡(luò),明焰極光澤,夫人報太子,周匝禮天神,然后升寶輿,婇女眾相隨,王與諸臣民,一切俱導從,猶如天帝釋,諸天眾圍繞,如摩酰首羅,忽生六面子,設(shè)種種眾具,供給及請福,今王生太子,設(shè)眾具亦然,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羅衛(wèi)國,一切諸人民,歡喜亦如是……”(《佛所行贊》卷一) 哪吒出生的“迦毗羅衛(wèi)國(Kapilavastu)”,即今尼泊爾提羅拉科特城道利赫瓦鎮(zhèn),此地亦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出生地。換句話說,哪吒與佛祖是“老鄉(xiāng)”。 唐朝建立后,佛教更加昌盛。佛教經(jīng)典的翻譯工作更加密集,其中關(guān)于哪吒的記載也逐漸增加。 據(jù)不空法師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記載: “爾時那叱太子,手奉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閣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吃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 不空法師翻譯的另一部佛典《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也記載: “其塔奉釋迦牟尼佛,叫汝若領(lǐng)天兵守界擁護國土。毗沙門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cè)。汝眼毒惡恐損眾生! 由此可見,哪吒是北方毗沙門天王(Vaisravana,又稱北方多聞天王)第三子,北方毗沙門天王是佛祖身邊的四位護法天王之一,哪吒的身份也是一位護法神祗,其外貌是三面六臂的鬼王。
北方毗沙門天王是主管軍事的戰(zhàn)神,大盛于唐朝。唐代國力強盛,先后與突厥、吐蕃、契丹、奚、南詔、吐谷渾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發(fā)生戰(zhàn)爭,開疆擴土。故而朝野上下對北方毗沙門天王信仰和崇拜不斷加深,而人民對哪吒的崇拜也因其父親影響的擴大而不斷普及,逐漸為民眾和信徒所熟悉。 到了中晚唐時期,由于藩鎮(zhèn)割據(jù)和游牧民族入侵不斷,人民內(nèi)心十分渴求戰(zhàn)爭早日勝利與和平安定的生活!澳倪革@圣”的故事首先從寺院開始流傳起來。 據(jù)史料記載:唐代高僧釋宣律于西明寺(位于長安城延康坊)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宣(律)遂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之久矣!毙稍唬骸柏毜佬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敢不奉獻?”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鄭綮《開天傳信記》) 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敦煌藏經(jīng)洞《大圣毗沙門天王像》是五代時期后晉出帝開運四年(974)七月十五日歸義軍節(jié)度使特進檢校太傅譙郡曹元忠雇請匠人雕刻的印刷品,編P.4514號,每紙上像,長39.4厘米,寬25.5厘米。在天王像右上方,有一鬼神,右手高舉一嬰兒,這位嬰兒就是哪吒。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哪吒形象,距今已1000多年。 佛教倡導普度眾生,勸人為善,而哪吒嫉惡如仇、除惡揚善的性格正好滿足了人民希望和平、正義的心理需求。這些事跡為哪吒信仰的進一步傳播、普及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宋元時期 到了宋代,哪吒“剔肉還父”的故事開始出現(xiàn)。 據(jù)普濟《五元燈會》記載:“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xiàn)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边@使哪吒傳說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情節(jié)更加生動。 由于唐代中期,佛教禪宗“頓悟”學說的興起,佛教大興。到了宋代時,道教和儒家都開始學習借鑒佛家的這一學說,史稱“釋道互參”和“理學”。因此,哪吒開始被道教所吸收和消化,從一位佛祖身邊的護法神轉(zhuǎn)變成為具有降妖伏魔、驅(qū)邪避兇等法力的道教神祗“神仙道童靈珠子”。 在宋末元初,哪吒故事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在元人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寫到: “小圣乃那吒神是也。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師陀鬼、鐵頭藍天鬼、獨角逆鱗龍、天邊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運魔女、色魔女。為降眾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萬天兵降妖大元帥。手下有副元帥野馬貫支茄,首將是藥師大圣。統(tǒng)領(lǐng)天兵,鎮(zhèn)玉結(jié)連環(huán)寨。非小圣之能也!保ǖ谝徽郏 顯出我六臂三頭,密匝匝列著戈矛,齊臻臻統(tǒng)領(lǐng)貔貅。這廝命休,盡頭,大小天兵齊下手;5乃幕膩y亂,心驚膽戰(zhàn),悲悲切切,鬼哭神愁。(第三折) 俺這壁那吒出馬,三頭飐飐,六臂輝輝。三頭飐飐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量那業(yè)畜,到的那里,你再說一遍者。(第四折) 那吒神怒從心上起,可早變化了神威,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飛。我見那吒神有氣力,顯出那變化容儀。(第四折) 綜上所述,該劇除了繼承了《毗沙門儀軌》中三頭六臂的形象外,又增添了六般武器,雖然還沒有寫出具體名目,但也顯現(xiàn)出向神魔小說中過渡的痕跡。 而且,該劇還粗略描繪了哪吒降妖的具體情節(jié),所收伏的是“十大魔君”,為后世神魔小說中哪吒沖鋒陷陣、廝殺斗法的英雄行為奠定了重要的文學基礎(chǔ)。
三、明代 明代以后,涉及哪吒題材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多。哪吒信仰傳播更廣、威力和本領(lǐng)更大,遠超前代。 在明代雜劇《猛烈哪吒三變化》中,佛祖派哪吒去降服焰魔山的五個鬼王和夜叉山的四個魔女,哪吒先后變化出兩頭四臂和三頭六臂擊敗了妖魔。劇中的哪吒是個嫉惡如仇、威猛無比、武功蓋世的戰(zhàn)神形象,焰魔山的五個鬼王和夜叉山的四個魔女雖然魔力很高,但都不是哪吒的對手,被哪吒一一破了法術(shù),皈依佛門。 最后,作者借阿難菩薩之口贊揚哪吒說:“見其威猛,無不畏懼。若論那吒的神威浩浩,志氣沖沖,怒時節(jié)海費江翻,惱時節(jié)天昏地暗”。迦葉菩薩則贊揚說:“有千變?nèi)f化之機,六臂三頭之勢,神威猛烈,圣武難收! 從中可以看出,在明代人筆下的哪吒,本領(lǐng)已遠遠超越了元代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 成書于明朝永樂年間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中的哪吒則新出現(xiàn)了“蓮花化生”的故事情節(jié)。
“哪咤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咤,次木咤,帥三胎哪咤。生五日化身浴于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zhàn)。帥時七日,即能戰(zhàn),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zhàn)于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zhàn)而戮之。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lǐng)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于世尊之側(cè)。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zhuǎn)斗;嚇一聲,天頹地塌;呵一氣,金光罩世;磚一響,龍順虎從;槍一撥,干旋坤轉(zhuǎn);繡球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于擊赤猴(孫悟空)、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lǐng)使,天帥元領(lǐng)袖,永鎮(zhèn)天門也! 吳承恩的《西游記》、余象斗的《南游記》都對哪吒形象進一步描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哪吒的外貌、武器、神力、性格等方面逐漸成熟,最后定型于《封神演義》。 今天,國人對哪吒的了解也多源自《封神演義》。
四、哪吒出生地 關(guān)于哪吒出生地,除了迦毗羅衛(wèi)國之外,也有學者認為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鎮(zhèn)陳塘關(guān)、河南省西峽縣丁河鎮(zhèn)奎文關(guān)村、天津市西河區(qū)陳塘莊、宜賓市敘州區(qū)南廣鎮(zhèn)翠屏山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