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的雜志書《讀庫》上有個《私人編年史》,現(xiàn)在已經(jīng)刊登了五篇有關江油的文章,每篇有數(shù)萬字,其中有些老照片很珍貴。
關于基建工程兵,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知道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兵種,江油,是基建工程兵一支隊誕生的地方!蹲x庫》上是這樣介紹這個背景的。191966年,中央軍委決定建立基建工程兵,把一些專業(yè)建設公司成建制轉成軍隊,以期解決家屬子女、后勤保障等影響遷徙和工作效率的問題。第一批有冶金、煤炭、水電、化工、建工、交通等系統(tǒng)的專業(yè)公司“工改兵”,建立了1支隊、21支隊、41支隊、61支隊、81支隊、851大隊等,支隊是師級建制,大隊是團級建制。部隊受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雙重領導,由國家計委指揮管理,總部首長不稱司令員而稱主任,第一任主任是李人林,政委是谷牧。1971年至1979年,基建工程兵又先后組建了鈾礦地質和礦山、水文地質普查、北京地鐵和市政建設、戰(zhàn)備通信、黃金地質等部隊。到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共轄有10個軍級建制的指揮部、32個師級建制的支隊、5所技術學校、150多個大隊或團,總人數(shù)約50萬人。 在江油的 “01部隊”是最早的基建工程兵部隊之一,此外還有“61支隊”一部;后來又來了“93支隊”的水文部隊“建字731部隊”(后改為“931部隊”)。駐扎江油的陸軍汽車42團,被編入基建工程兵“11支隊” (由原青藏公路指揮所所轄工程兵部隊為主體改編),番號改為“建字00080部隊”,又稱“229團”。 1982年8月,基建工程兵序列裁撤,各部隊在主要施工地點就地轉為各種專業(yè)建設公司!01部隊”改為鞍鋼建設總公司。“731部隊”留在江油,改為“909水文地質大隊”。“229團”仍駐江油,改為“武警交通23支隊”。 1982年裁軍時,在深圳就有兩萬多人的“建字”部隊轉為建設公司,現(xiàn)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的前身就是基建工程兵的深圳指揮部醫(yī)院。 這支建軍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兵種很值得專門研究,它的“工改兵”階段是中國“三線建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它的“兵改工”階段則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本建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充內容 (2013-11-21 21:48):
第四冶金建設公司(簡稱“四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組建,當時組建這種公司是將若干相同或相關的單位組合起來成為綜合性建設公司,能夠“一條龍”實現(xiàn)設計、土建、結構制造、設備安裝調試的功能。1966年,“四冶”改為基建工程兵“01部隊”。 1982年 “01部隊”裁撤,卻也沒有再復原“四冶”的建制,因為“四冶”的番號已經(jīng)被原來的“十冶”在1969年承襲。
現(xiàn)在的“四冶”駐江西貴溪,其前身是1965年在蘭州組建的“十冶”。1969年“十冶”在“四冶”番號空缺3年之后承襲了這個“殼”。新的“四冶”1979年遷入江西參加銅業(yè)基地建設,1983年更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第四建設公司”,1996年恢復“中國第四冶金建設公司”番號。
對于中國的企業(yè)來說,這種排序很重要,靠前就意味著實力也靠前。在成都,中鐵二局給人以巨無霸的印象,而同城的“鐵字號”二十幾、三十幾局,就很不起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