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綿陽城北紅巖電站出發(fā),經(jīng)中綿路行15千米到江油龍鳳鎮(zhèn),再行2千米可到魯班村魯班橋。 一.初見魯班橋 朝著龍鳳鎮(zhèn)敬老院的方向,右行進(jìn)水泥村道,經(jīng)過敬老院和攔水石壩,約2分鐘車程就到了魯班村5組的魯班橋。 一條十余米寬的魯班溪河自東流向西,此溪河據(jù)說是五條支流的匯聚,看地圖,主支流為磨子河,次支流有兩條來自岐山水庫附近。 魯班橋南北走向,是兩墩三孔的石板龍頭橋。橋面由9塊砂石板拼成,全長14.40米(578+420+442厘米),寬2.32米,橋板厚0.45米,橋下高約3.5米。橋板上下兩面各有一石印,傳說魯班修橋時,為了讓橋平整,腳下蹬、手上端,從而留下了這腳印和掌印。 橋墩上龍頭龍尾倶存。龍頭雕刻簡單,略缺生動,向著上游吞水鎮(zhèn)洪,惜龍吻殘損,并被穿插天然氣管和水管。龍尾蜷曲,似力挽狂瀾姿態(tài),龍鱗可見,雕刻略佳。 這樣一座石橋有多久的歷史?在古代交通史上具有什么意義呢?橋頭碑亭給了我們答案。 二.歷經(jīng)235年時間的橋亭至今完好 魯班橋橋頭北面,一座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四方仿木結(jié)構(gòu)碑亭矗立,碑亭坐東向西,結(jié)構(gòu)完整,歷時235年,刻字還基本清楚,雕花尚好,舊時色彩還有殘留。 橋亭由亭基、碑身、亭柱和亭帽組成。經(jīng)測量,方亭通高3.30米(?我記為3.8,時間已過,對此數(shù)據(jù)已不自信,故采用劉志文先生數(shù)據(jù)),四面邊長1.30米。整石四方柱碑嵌進(jìn)整石亭基和整石亭帽之間,邊長0.62米,高2.5米。四柱間下部施以地栿,上部施以雕花大額坊。亭帽為四面坡頂,為兩層整石打造,除飛檐及脊獸有損外,其余瓦當(dāng),球形寶頂?shù)仍煨图敖Y(jié)構(gòu)完好如初。 看碑亭四面額坊,其匾額及圖案均為陽刻。西面匾額是“魯班橋”三字,兩旁配以瓶花圖案;東面中間為瓶花,兩側(cè)一鳥一獸外向內(nèi)望;南面三幅祥花圖案;北面中間為一枝五朵的祥花,兩旁各為內(nèi)向的林間站鹿和云上飛鹿。 四柱向外有對聯(lián)四幅,東西面聯(lián)字在摩石圓圈內(nèi),南北面的字則直接雕刻在折形底紋之上。西面有聯(lián):“雁齒高囗(“扌”旁)四境山靈復(fù)轉(zhuǎn);龜梁再造百年古跡重囗!睎|面有聯(lián):“掉臂徐行不用一葦渡水;昂頭闊步何須三刻踰溝!蹦厦嬗新(lián):囗囗可行卑(?)囗臨流欣既濟;來往無滯豈猶隔……(墓碑擋。。北面有聯(lián):“往數(shù)已遙蛟橫堪悵無周處;遺蹤尚在石(?)壯猶疑有魯班! 綿陽周邊古橋所存雖然還算多,但是留存有建橋橋亭及建橋碑記的卻是少之又少,我們所見,也基本為今人補刻。健哥介紹,他只看到涪城金峰鎮(zhèn)的曾子橋還留存有建橋碑亭。上潼人則介紹江油青林口尚保存一座完好的四方橋亭。 橋頭居民介紹,三臺魯班水庫興建后,淹沒了魯班橋和魯班廟,魯班水庫想購買這里的魯班橋橋亭,被當(dāng)?shù)厝司芙^了。 三.魯班橋的興廢史 (一)魯班橋的第一次重建在明朝嘉靖年間 除四方碑上有《魯班橋記》外,同治版《直隸綿州志.津梁》還有一個不同的《魯班橋記》,這個橋記揭示了魯班橋在明代嘉靖年間的重建史。 “魯班橋,治北五十里,交江彰界,在高峰鎮(zhèn)南,建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碑刻“綿州知州張鸞、百戶游藝致仕囗(缺)梁秉倫、現(xiàn)任梁秉仁、彰明知縣鄧相、典史楊秀、教諭戴宗儒”字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洪水崩塌,行旅病涉。監(jiān)生汪淮、任文龍董修完善,州孝廉王明善《魯班橋記》:“縣在全蜀,當(dāng)西北東三道,凡有事松潘,為遵陸入險第一程。距城北五十里,薄彰明一舍(注:三十里)許,有溪界官道。原會深溪,五流為一。昔人嘗伐三巨石作矼梁以濟,創(chuàng)建年代、氏名,無碑刻可稽,俗呼“魯班橋”,非真作于班,蓋以橋雖三石,渾然天成,非班不能,因是以名。日久,蛟自溪出,橋圯。冬寒水潤,徒行皆跣足負(fù)戴,扶攜以涉;每值秋下,霖潦浹旬,漲合岸溢,濤怒霆奔,公私過續(xù),咸困稽留,事急盲憑,往往沒溺。歲越,一紀(jì)莫振,厥廢。彰明,于縣為輔邑,郡守莆陽黃公希雍屢欲修葺,彰地令缺,無可任事者。嘉靖癸巳春,適黃梅胡公應(yīng)宿到任,黃以橋事囑胡,胡又得幕僚寧鄉(xiāng)楊君贊襄,擇普照寺僧海春,俾主募修典膳,歐本連佐之,君邑遐邇,咸德意,咸樂助施,橋成如舊,往來絡(luò)繹,如履通衢。起工于癸巳(1533年)春初,訖工于甲午(1534年)春暮,橋成,而黃公升,胡公去,適零陵鄧侯代之,克美厥終,因書其事,勒石以垂不朽云!保ɡ畲髯g,上潼某人斷)
《四川通志》亦收錄了明王明善的《魯班橋記》,其有更多細(xì)節(jié)——(博友末世ali翻譯) 綿在全蜀,當(dāng)四通五達(dá),衛(wèi)川西北東三道,凡有事松潘,為■陸入險第一程。距綿北五十里,舊彰明一舍許,有溪界官道。源會深溪,五流為一,其脈漸長,水勢就下溢湍澤。即深溪上游,昔人嘗伐三巨石作杠梁以濟,闊幾五尋,崇逾一仞,創(chuàng)建年代、名氏,無碑刻可稽,俗呼魯班橋。非真作于班,蓋以橋雖三石,渾淪天成,非班不成,因是以名。
日久■自溪出橋圮,冬寒水涸,徒行皆跣足,負(fù)戴扶攜以涉。每值秋夏霖潦,浹旬漲合岸溢,濤怒霆奔,公私過續(xù),咸困稽留,事急冒馮,往往沒溺。歲閱一紀(jì),莫振厥廢。
彰明于綿為輔邑,郡守莆陽黃公希雍,屢檄起發(fā)于當(dāng)?shù)溃嗖荒苄掭,彰地令缺,無可任事者。嘉靖癸巳春,適黃梅胡侯應(yīng)密到任,黃公以橋事囑,胡侯諾之。親查帑藏羨余,無幾不足■財用,察閭閻民力困竭,無以充糇糧,得幕僚寧■揚君贊襄,胡侯親筆疏意,擇■照寺■海春主募修典膳。■本連佐之郡邑,遐邇感■意感樂施助復(fù)。
先堅砥固兩岸,次用巨砥壯柱礎(chǔ),最后大集旁近群力,一夫前倡,和者數(shù)百,舉千鈞如神助。橋再成,堅完如舊,遠(yuǎn)而糧餉齊送,速而軍情飛報,顯而節(jié)符迎■,■而商販行旅,往來絡(luò)繹,如履通衢,利涉慶賀,如出一口。起工于癸巳正月十八,訖工于二月,海春以役畢橋成,而黃公升、胡公去,零陵鄧侯代之,克美厥終。訖命勒石,以垂不朽。
嗟夫,天根見而除道,龍角見而梁成,固司牧事,然上之使下,非誠意交孚,不足以有為,非人心相應(yīng),不足以有成。諸公能體仁推赤心,臨政親民,其出令而得人心響應(yīng),大役就緒。固宜持此以往,眾務(wù)集、百廢興,不止一橋事,至于采畿旌能列薦,剡■清要,自有當(dāng)途觀風(fēng)者在。若海春者,教宗無為而克有為,濟不通而固大通,承命卒事,殊可嘉尚,故并書之。 我是這樣理解這段重建史的—— 綿陽到彰明的官道很重要,“凡有事松潘,為遵陸入險第一程”。魯班橋“創(chuàng)建年代、氏名無碑刻可稽”,呈現(xiàn)在明代人眼前的已經(jīng)是三石架設(shè),渾然天成的石橋了。大家以為只有魯班才能架設(shè)這樣的橋,因此把橋叫做“魯班橋”。魯班橋經(jīng)歷漫長歲月,終被洪水沖毀。這可苦了官道上的行人,冬天,只能赤足涉水而過,秋夏洪水季節(jié),只能望河興嘆。 到了明代嘉靖朝,魯班橋已經(jīng)傾廢了一百余年。嘉靖初,綿州知州莆陽人黃希雍到任,他屢次想重建魯班橋并“檄發(fā)于當(dāng)?shù)馈,都因為彰明缺少得力縣令而沒能辦成事。嘉靖癸巳1533年,黃梅人胡應(yīng)宿赴彰明任縣令,黃知州就囑咐胡縣令把魯班橋建好并得到應(yīng)諾。胡縣令發(fā)現(xiàn)公家無財力建橋,因民力困竭,也不能征用。胡縣令的幕僚、寧鄉(xiāng)人楊某選拔普照寺和尚海春主持募修,歐本連協(xié)助。在海春和尚的主持下,募修得到了廣泛支持。修橋時,“先堅砥固兩岸,次用巨砥壯柱礎(chǔ),最后大集旁近群力,一夫前倡,和者數(shù)百,舉千鈞如神助”。魯班橋重建“起工于癸巳(1533年)春初(正月十八),訖工于甲午(1534年)春暮(二月)”。橋成如舊,糧餉齊送,軍情飛報,節(jié)符迎囗,商販行旅,“往來絡(luò)繹,如履通衢”。橋成,知州黃希雍升職,繼任者綿州通判張鸞(?黃張之間,似乎還有知州),彰明縣令胡應(yīng)宿離任,繼任者零陵人鄧相,見證重建魯班橋的還有百戶游藝致仕梁秉倫、現(xiàn)任梁秉仁、典史楊秀、教諭戴宗儒等。 (二)魯班橋的第二次重建在乾隆年間 魯班橋第一次重建完工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傾廢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歷時244年。歷經(jīng)二次重建的魯班橋,經(jīng)歷235年風(fēng)雨完好保存到了現(xiàn)在。綿陽晚報劉志文還特別撰文《魯班橋已235歲》紀(jì)念該橋。再過9年,將滿第二個244年,期望那時,魯班橋仍舊完好。 這段重建史是怎么樣的呢?四方碑柱上密布的行楷粗略地告訴了我們答案。 乾隆四十二年,魯班橋再次被洪水沖毀。魯班橋一帶雖改屬梓潼,卻是“適綿之要道所必經(jīng)”。彰明、綿陽兩境紳士鄉(xiāng)耆的修橋計劃,得到了梓潼邑侯朱公的“欣然嘉之”,募捐活動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這次的重建相比于兩百多年前的重建,可謂是雷厲風(fēng)行——當(dāng)年沖毀,當(dāng)年即建,工期也可謂神速,“乾隆丁酉(1777年)九月興工伐石,至戊戌(1778年)三月落成”。 碑記的作者曹玉簡似在自豪地反問:“豈古今人真不相及歟?”新修成的魯班橋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橋,其與原來略有差別,為“三石齊排”,除了修橋外,“兩岸廣用堅石砌,近岸之路亦修理”, “橋成大壯之觀,路有坦坦之象”。橋成之時,撰寫碑記的作者也發(fā)出了“豈橋之興廢亦有數(shù)”的感嘆。 在此,緊附碑亭《魯班橋記》序文供君參考: ……之通衢,距囗十余里有山溪,囗囗囗囗南屬綿,昔人建橋于上,其石甚巨。……名/……之創(chuàng)始年代無所考,后為蛟行所圯。時彰為綿屬邑,郡守莆陽黃公希雍……/……誌是也(下空起行)。 ……其時土廣民稀,工程浩大,未能修建者,百余年矣。近則煙村日繁,行人益眾,每夏秋水盈,往來無利涉之便,大……/……改屬梓潼,而此橋為適綿之要道所必經(jīng),況前明已重建矣,后獨不能踵其事,豈古今人真不相及歟?于是兩境紳士鄉(xiāng)耆……/……梓潼囗邑侯朱公皆欣然嘉與之,遐邇同心,施予不吝,乾隆丁酉(1777年)九月興工伐石,至戊戌(1778年)三月落成,其南岸一柱一……/……則三石齊排。兩岸廣用堅石砌,近岸之路亦修理,高燥寬潤,橋成大壯之觀,路有坦坦之象。較之于前有,或過之……/……親厥成,豈橋之興廢亦有數(shù)?存于其間,即是不可以不誌,且恐古碣之自就漫滅也,故并序之。 特授……梓潼縣正堂加三級紀(jì)錄八次又軍功加二紀(jì)紀(jì)錄四次 朱 (后空) 特授……彰明縣正堂加三級紀(jì)錄又軍功隨帶加一級紀(jì)錄三次廖囗囗囗囗 特授……彰明縣儒囗(學(xué)?)正堂加三級 方 (后空) ……彰明囗囗加二級 楊 (后空) ……彰明囗囗加三級紀(jì)錄二次 翟 (后空) 乙酉科囗(副?)榜邑人曹玉簡撰;彰邑庠生尹應(yīng)贇(yun)題;勘囗:生員釋(?)云、邑庠張若(?)騫、汪盡性、王君(居?)安。石匠:戴鳳山、文子梁、戴國昇、敬囗榮、文子友。(下補刻十四名諱)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歲在戊戌季夏月上浣吉日 四方柱碑東南北三面為捐資功德,字跡基本可辨,“領(lǐng)會”名單里有“杜能翰施艮一兩二分化艮三兩六分二厘”類似句子二十句,后面整齊排列一般捐資名單。 (三)橋頭石刻則揭示了魯班橋從晚清到民國的維護(hù)史 碑亭左邊有石碑一塊,雙面皆有刻字,東面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碑文,西面為民國二十八年(1938年)碑文,兩面碑文相差三十年,卻都有劉承儉名字,說明此人倡導(dǎo)了兩次義舉。 東面橫額“作善降祥”,碑文基本為捐資情況,“吳碧隴助錢五千、劉承儉助錢五千、吳泗發(fā)助錢三千、龍宗旺助錢四千……”,碑文后尾有詩:“堪漢崎嶇塵最差,車行人跡亂紛嘩。層巒疊嶂擁狹道,同結(jié)善緣謨范嘉!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六月 曹希范囗囗二千囗 谷旦立。 西面橫額“同結(jié)善緣”,正文:“魯班古橋前君修,步涉人跡萬代留。目囡(?)洪水岸傾圯,諸公云集同謫籌。建培祀廟資共湊,刻名刊碑永千秋。樂善不倦眾引誘,籌算綿延范九疇!本d彰總領(lǐng)首事:“劉承儉、唐太華、杜安國、韓清吉、韓清平、曹洪儒、任道金各名助銀五元”;“王廣華、胡定國、吳泗訓(xùn)、劉承杰、尹杜氏、鐘邦清各名助銀二元”;張賢有、劉承詩等十二人(略)各助洋一元;陳榮國等十三人(略)“各助洋五角”;莫國順、文三讓等十三人“各助洋五角”;韓清太等十三人(略)“各助洋五角”;曹洪定等十人(略)“各助洋五角”。石匠師:査巡江、熊水山、彭大聰、錢囗囗。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古十月吉立。 乾隆四十三年到現(xiàn)在,魯班橋一直堅實地橫跨南北兩岸。這塊石碑隱約告訴我們,以劉承儉為代表的后人仍然堅定地維修著道路的暢通。民國年間修建的祀廟今已不存,南面道路也已成壩田,只有魯班橋成了一座永遠(yuǎn)的豐碑。
1路線 (1).jpg (75.37 KB, 下載次數(shù):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12-10 20:41 上傳
1路線.jpg (21.17 KB, 下載次數(shù):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12-10 20:41 上傳
補充內(nèi)容 (2013-12-12 09:31):
魯班橋第一次重建完工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傾廢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歷時243年。歷經(jīng)二次重建的魯班橋,經(jīng)歷235年風(fēng)雨完好保存到了現(xiàn)在。綿陽晚報劉志文還特別撰文《魯班橋已235歲》紀(jì)念該橋。再過8年,將滿第二個243年,期望那時,魯班橋仍舊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