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蕭客 于 2009-11-1 18:19 編輯
進入11月的第一天,廣州終于可以感受到一絲風,不甚涼爽亦不覺酷熱。已經在這個熱浪滾滾的深秋蟄伏得太久,我執(zhí)意是要出去走走。沒有計劃亦沒有目的,地鐵站依舊人潮擁擠,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唯一例外的是我。往不很熟悉亦不陌生的站牌一個個掃描過去,烈士陵園應該是可以在這個深秋去追尋的地方,何況離它不遠處還有農講所,一并可以通過中國這段革命史,去熟知和了解廣州。
烈士陵園離我居住的地方也就三四站路,我已經無數(shù)次經過這里,只是從未做停留。走出地鐵站(D)前行10米,就是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的正門,鮮紅的門漆仿佛映得眼前一陣陣發(fā)熱,周恩來總理的題字少見,卻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大門寬30米,為中國傳統(tǒng)式闕門,兩邊是白石闕門座,壁中鑲有大理石刻,刻有周恩來總理的題詞:“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當中朱漆金端大鐵柵門,典雅端莊。)輕輕地步入正門,正中央是廣州起義紀念碑,上面是鄧小平同志書寫的“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正門的左側是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正門右側是葉劍英元帥塑像及四烈士陵墓以及廣州起義領導人塑像。遵循先正中間后兩邊的習慣,我還是畢恭畢敬地先來到了廣州起義紀念碑前,一只巨大的手緊握著一支碩大直立的槍,我想所謂槍桿子里出政權,大致也就是這個雕塑所要表述的全部內部吧。(建于1987年,高45米,造型是三座大山上手握槍桿直沖云霄,象征“槍桿子里出政權”。紀念碑上有鄧小平同志的題詞:“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四面有4塊表現(xiàn)廣州起義戰(zhàn)斗過程的浮雕。)說到這里不得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廣州起義的歷史。(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失敗后,為挽救革命,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鎮(zhèn)壓和屠殺,1927年11月26日,中共廣東委員會根據(j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在廣州發(fā)動起義,并成立了起義的總指揮部——革命軍事委員會,由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zhí)讚慰傊笓]。 1927年12月11日凌晨,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zhí)缀腿~挺、葉劍英、周文雍、惲代英、陳郁等同志領導發(fā)動了廣州起義(包括崔庸健在內的150多名朝鮮同志和蘇聯(lián)駐廣州領事館人員也參加了起義)。起義軍英勇攻打敵人的重要機關,迅速占領珠江北岸大部分城區(qū)。在原市公安局成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由蘇兆征、張?zhí)、惲代英、葉挺、楊殷、彭湃、周文雍、陳郁等任政府委員,發(fā)布了《廣州蘇維埃宣言》,宣告一切政權歸屬于工農紅兵,并成立了工農紅兵的總指揮部,由葉挺擔任總指揮,葉劍英擔任副總指揮。廣州人民熱烈擁護蘇維埃政府,紛紛參加戰(zhàn)斗。12日,國民黨反動派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以優(yōu)勢兵力反撲。午后,張?zhí)撞恍覡奚,使廣州起義失去指揮重心,形勢急劇惡化。為保存革命力量,起義軍撤離廣州,主力部隊改為工農紅軍第四師,奔向海陸豐,另一部分撤退向粵北,與朱德總部會合;未撤離的起義軍仍堅守在廣州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大部分壯烈犧牲。13日下午,國民黨反動派重占廣州,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觀音山(越秀山)上,珠江河畔,尸骸遍地,血流成河。起義不幸失敗。起義中有5700多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其中有蘇聯(lián)、朝鮮等國際戰(zhàn)友。
廣州起義雖然前后只有三天,但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廣州起義是創(chuàng)建人民政權的一次偉大的嘗試,它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戰(zhàn)爭和創(chuàng)造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蒼松、寒柏、蘇鐵和翠竹構成一幅莊嚴而肅穆的意境。置身其中心微有涼意。紀念碑正后面是烈士的陵墓,一個巨大的圓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尸首,革命真的是靠先烈們用鮮血鋪就的。陵墓的正前方是朱德總司令的的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墓前不知什么時候擺著兩束鮮花,無語的鮮花不知寄著的誰家的哀思。我的心情正一步步被歷史所吞噬時,我看到有兩個孩子正在陵墓的環(huán)道上蹣跚學步,另外有兩個大一點的孩童正活力四射地做著操,心里不由得發(fā)出一絲微笑,歷史不正在延續(xù)嗎,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所換取的和平,孩子們正在太平盛世里自由地玩耍。
再沿直線向右折就是血祭軒轅亭。(位于湖心,飛閣流丹,黃琉璃瓦面、花樑、紅柱,是為紀念“刑場上的婚禮”中的周文雍、陳鐵軍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而建造。上有董必武同志的題詞。)
過了湖心血祭軒轅亭再向前是兩座相對而立的高亭,左側是中蘇友好血誼亭,右側是中朝友好血誼亭,大小規(guī)格一般,因為在廣州起義中有不少國外友人一并參與并不幸罹難。因此中蘇中朝才真正是淵遠流長。在中蘇中朝友誼亭的旁邊,一邊一組老年人正在練歌,我湊近一看,好象是新疆秋好,我沒聽過。不過歌聲倒是滿含喜悅之情,安享太平盛世。
沿來路折回,我去瞻仰了葉劍英同志的雕塑。(建于1987年,紀念碑用天然花崗石雕琢而成,高4.6米,上面有葉劍英同志的半身浮雕像和鄧小平同志題寫的“葉劍英”三個鍍金大字,碑前的紅褐色臥碑上刻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撰寫的碑文。)
再往外走就是四烈士陵墓,很小很隱蔽,我在叢林中來回穿梭了兩次,也許是我被小道兩旁的木棉、洋紫荊和白千層遮掩了視線。我駐立墓前不言不語,也不知道心里該想些什么,突然就在墓的右側坐著一位白衣少女,手持書本低頭翻頁,我心里咯噔一驚,竟有一絲害怕的喜悅。
圖像034.jpg (361.1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血存軒轅
2009-11-1 17:52 上傳
圖像038.jpg (431.03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中蘇友好
2009-11-1 17:52 上傳
圖像039.jpg (392.59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血誼亭
2009-11-1 17:52 上傳
圖像042.jpg (332.47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中朝友好
2009-11-1 17:52 上傳
圖像049.jpg (508.99 KB, 下載次數(shù):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葉帥雕塑
2009-11-1 17:53 上傳
圖像058.jpg (433.29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四烈士墓
2009-11-1 17:53 上傳
圖像026.jpg (369.72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烈士紀念碑
2009-11-1 17:51 上傳
圖像067.jpg (467.67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起義領導雕塑
2009-11-1 17:51 上傳
圖像027.jpg (283.06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烈士陵墓
2009-11-1 17:51 上傳
圖像028.jpg (293.69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烈士陵墓
2009-11-1 17:52 上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