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南山寺九龍碑和佛爺巖造像 游仙區(qū)太平鄉(xiāng)有狀元街,此狀元是與南山寺有關(guān)楊狀元。太平鄉(xiāng)南山寺,由南山寺本部、水觀音和佛爺巖三部分組成。 一.南山寺概況 南山寺本部位于南山村3組,距太平場近兩里,坐南向北,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先后憑山勢逐步上升,建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堂、玉皇殿、武圣殿、文殊殿等殿宇。住持朗修,鎮(zhèn)寺之寶九龍圣恩碑。 寺廟碑記載南山寺有八大景點:“巍巍南山祥云開,重重殿堂對雨臺。靈泉滴出白鶴嘴,后山更有佛爺巖!薄澳仙剿履饲旯艅x,位于江、梓、綿三縣交界處,坐落在距太平場鎮(zhèn)西北一里的梅子坡左側(cè),靈山蒼翠,是一座把古建和風(fēng)景融為一體的佛教圣地。素有雨臺山、晾衣石、靈泉、白鶴嘴、蚌殼石、佛爺巖、狀元墳和娘娘墳等八大景點吸引著游人頻臨南山。” 二.南山寺的廟史 要研究南山寺的廟史,離不開地方志的記載和南山寺的傳說。 清同治《直隸綿州志》載:“太平樓,治北太平場西半里許,遺址尚存,山阿有南山寺。明王統(tǒng)《碑記》:‘明皇幸蜀駐蹕于斯,聞祿山既誅,喜曰:天下太平矣!’命建樓以記之,今寺(南山寺)距樓址僅五百步,不知建于何時。有前宋寶慶年間碑石,刻刓缺,無從辨認。古跡湮廢,不獨斯樓斯寺為然矣!薄澳仙剿,治北九十里太平樓西,寶慶初建,萬歷中重修。相傳唐明皇幸蜀,駐蹕于此,聞祿山既誅,喜曰:‘天下太平矣!’命建樓以志之,今院距樓址約五百步,豈亦當時所建耶,有萬歷六年禹江王純碑記尚存! 相傳安史之亂時,玄宗攜眷近臣避亂入川,經(jīng)梓潼七曲山,夜宿太皇鋪。隨行川籍楊姓狀元,私下與皇偏妃狄娘娘星夜私奔,情馳太平涪水,險渋芙蓉溪,后徒爬山梁,晾曬藍衫,風(fēng)寒侵襲,急勞暴疾,雙亡于此。民感貴氣臨址,將倆視為神靈安葬,留下狀元墳和娘娘墳,并建寺廟,塑亡者之像供人燒香叩拜。因楊狀元身著藍衫,此廟取名藍衫寺,時過境遷,慢慢就變成了南山寺。因唐玄宗聞狄妃出逃,頓時大怒,欲株連九族,但安祿山被誅為天大好事,開心之事,當務(wù)之急是班師回朝,狄妃之事暫且放下。幾月后,太子李亨唐肅宗繼位,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狄妃之事也免予追究。當?shù)毓賳T、百姓為此感恩而建太平樓、立九龍碑。 又據(jù)廟中三方古碑和今刻石碑,對太平南山是的廟史可作如下梳理—— 太平鄉(xiāng)南山寺,以傳說初建于唐初,以縣志所記“宋寶慶間碑石”,初建于南宋寶慶年間,廟中清碑則有兩說,乾隆十六年《修佛碑記》說“初建于唐初,興盛于明代”,乾隆四十三年殘碑說“肇自元朝”。 南山寺屢遭蹂躪,以致院宇頹毀,金容廢燼,故在明清兩代都經(jīng)過反復(fù)修復(fù)。縣志所記的《萬歷六年禹江王純碑記》、《南山寺明王統(tǒng)碑記》和流傳于今的成化十四年九龍圣恩碑正是“興盛于明代”的實物見證。至清朝乾隆十六年,住持僧柏賢募化復(fù)建,今存《修佛碑記》。乾隆四十三年,住持玄敏增修,有殘碑作證。同年,梓潼知縣朱簾著僧會司頒刻因楊家寺宗教案而立的“圣恩碑”到梓潼各寺觀,南山寺今存《圣恩碑記》。南山寺在道光四年、光緒元年、民國十四年等時間,又經(jīng)過多次修繕,成為一方很有影響的禪院。解放后的1958年,廟中神像被搗毀。1972年,古廟被拆毀,成為一片廢墟。1990年,有臺胞回鄉(xiāng)探親談及復(fù)建之事,未果。1992年,臺胞回鄉(xiāng)探親,復(fù)議其事,全鄉(xiāng)信善踴躍投工捐料集資,當年秋動工,僅半年即建成九間大殿十間配套住房等。
三.南山寺的古跡 1.南山寺鎮(zhèn)寺之寶——九龍圣恩碑 南山寺九龍圣恩碑,又名九龍碑,萬歲碑,由碑座、碑案和碑身三部分組成。 碑座為扁圓柱形,前沿有殘,正面鑿三階石梯,側(cè)面浮雕浪花。碑座之上立四足碑案,碑案以力士為足,案下刻盛開蓮花,案背刻字:“詩曰:梓匠興功在寺中,左右二鳳九條龍,中位常坐皇帝走,世代留名圣古蹤。成化十四年仲二月二十二日乙卯! 九龍圣恩碑通高1.38米,其中碑身高0.94米,厚0.22米,寬0.54米。碑身正面中間刻“祝厳皇帝萬嵗萬萬嵗”幾字,兩側(cè)各雕三條龍,碑首雕雙龍雙鳳,計中間皇帝龍位,其數(shù)九龍。碑上龍鳳穿行于云中,讓石碑富有生氣,加之幾百年香火熏陶,又顯出幾分靈氣來。碑背面摩刻連枝花紋。 南山寺的九龍圣恩碑是什么性質(zhì)的石碑呢? 此塊石碑有時被認為是御賜九龍碑,該石碑還存在一些瑕疵證明次說當誤。1.石碑正面精美而側(cè)面和背面下部粗糙,這讓石碑規(guī)格有所降低。2. “祝嚴”(或嚴祝)二字難解,“嚴”可釋為尊敬、尊重之意,但二字相連不符合常有的習(xí)慣。3.刻于石碑的詩詞規(guī)格較低!拌鹘撑d功在寺中,左右二鳳九條龍,中位常坐皇帝走,世代留名圣古蹤。”此打油規(guī)格不高,連秀才水平也不及,可能為水平不高的寺僧、游士或熱心居士所為。綜上,此碑不可能為高規(guī)格的九龍碑,或因后人為包裝寺廟而產(chǎn)生。 九龍圣恩碑可能是民間自發(fā)雕刻的產(chǎn)物。1.太平鄉(xiāng)、太平樓、狀元街、南山寺、藍衫寺、狀元墳和娘娘墳等等地名或參觀點,都與唐玄宗入川逃難發(fā)生的楊狀元和狄娘娘私奔傳說有關(guān)。我并不相信這個事情曾真實存在,但是因附會傳說而產(chǎn)生寺廟、古跡的地方應(yīng)該比比皆是,此南山寺就如此。2.民間雕刻九龍碑、萬歲碑應(yīng)該并不違制,在本地就有相似的例子。游仙區(qū)柏林鎮(zhèn)絡(luò)水寺嘉慶二十五年由廩生馮蔚文所撰寫的廟史碑記就寫道:“住持崑海者,亦有奇志者也。又與奇人謀:培文昌殿以崇文教,立萬歲碑以祝萬年!3.龍碑是古之鄉(xiāng)人所聘匠人所雕刻,既寄托南山寺曾有皇家貴氣降臨之意,又提供一個廟方和信士對當朝者表忠心的平臺,以達到寺廟旺盛長久的目的。 也就是說,南山寺的九龍圣恩碑可能是本地鄉(xiāng)民自發(fā)制作的一塊特殊石碑,是古時造萬歲碑的一種特殊民間文化體現(xiàn)。 2.梓潼楊家寺宗教案的見證——圣恩碑記 已經(jīng)在鳳凰鄉(xiāng)木龍觀、魏城鎮(zhèn)石堂觀、關(guān)帝廟、圣水寺幾地看到過內(nèi)容相似的碑刻。此碑刻對寺廟田產(chǎn)山林的四至范圍進行了銘碑公示。 圣恩碑記 特授四川直隸綿州梓潼縣正堂軍功加五級隨帶紀錄十二次 /朱。為申明禁令事:照得乾隆三十一年奉行定例:凡士民建修/之寺廟,施舍之田產(chǎn),但許僧道經(jīng)管,不許山主把持爭奪,將/廟檀越名色,一概革除,仍行勒石示禁,因遵奉示諭在案。/梓邑寺廟,猶多山主把持,如楊俊秀倚恃楊家寺山主,擅行驅(qū)/逐寺僧,逼迫元璘自刎身死,現(xiàn)已詳明,將楊俊秀照威逼人/致死律治罪,合。再申明禁令,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合屬士民、僧/道人等知悉。嗣后,凡寺廟山主檀越名色,概行革除,倘/敢仍前倚恃山主、把持寺廟,滋擾生事者,許該僧道具稟僧會司圣傳,/本縣以憑嚴拿,按法重懲,決無寬貸。毋違碑示,永囗示禁。/ 四至邊界:東至石囗河直上大山頂,南至后山頭分嶺為界,西至……,/北至河溝分水為界。占有杜家河地一叚,二處共載糧五錢一分七厘。 乾隆四十三年孟冬月上浣之吉。本山住持僧囗囗玄敏;法徒祖照,祖宣,祖囗;徒孫:濟……。/囗友心意。 3.柏賢老僧重振南山寺——修佛碑記 此碑是四方碑,碑帽四角飛翼,寶頂球形,一面刻序,三面列名。 修佛碑記 南山寺者,相傳肇自唐初,盛于明季。厥后,屢遭蹂躪,以致院宇頹毀,金容灰燼。迨我朝/天子定鼎之后,雖有僧重修后殿一座,而前殿尚成坵墟。幸有老僧柏賢者,丙寅來茲,慨然興思,募十方信善,大建前殿、裝修/囗佛、造鐘鼓,置什物等,又將常住田地開墾挑堰,雖不克盡復(fù)前徽華大概,已足觀矣。至是,爰有柏囗之成,徒定安者。住持僧皆不/(親)勞,募化藏經(jīng),將龍牌裝金,另修正佛一尊、阿難迦葉兩位,補修韋陀老像。由是,殿宇聳峙,金像燦灼,較之古剎,尤加隆昌。囗囗/囗囗誠篤,眾信善之踴躍從事,而始成此善果也。厥工告成,因刊石銘志不朽云。 住持僧上柏下賢;徒德靈、茂山、定安;徒孫普昭、法空。 皇清乾隆十六年黃鐘月中浣谷旦。星沙游士凌逢辰沐手敬撰。 四方碑三面刻捐資姓名近二百,部分捐資名單如下:會首戴會國銀一兩,何瑞安銀五錢,會首謝恭仁。何宗藏銀三兩,李玉盛修觀音一尊,唐正仁四兩二錢,僧善財銀一兩,僧示監(jiān)、明月銀一兩,梁登澤銀二兩,譚定候銀一兩,鄧文魁八錢六分,董門魯氏…… 4.殘碑及一方現(xiàn)代碑刻 (1)乾隆四十三年碑刻 碑額刻“阿彌陀佛”四字,右六列為序文,字跡剝蝕難辨,有“古剎南山寺,肇自元朝”,“感應(yīng)數(shù)十萬載,一向太平”,“住持僧玄敏,心意鐘神”等句。下款“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又十月初三日”。 (2)修復(fù)南山寺功德碑 南山寺是祖國古老文化遺產(chǎn),《綿陽縣志》已有記載:“綿北九十里有南山寺!彼踅ㄓ谔瞥酰⒂诿骷。厥后,屢建屢遭蹂躪,以致院宇積興,金容廢燼。迨至明朝成化十四年,又有復(fù)建。至清朝乾隆十六年、四十一年、道光四年、光緒元年、民國十四年等,歷年復(fù)建,始成一座清凈禪院。一九五八年搗毀神像,一九七二年拆毀廟宇,成為一片廢墟。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一九九〇年,海外臺胞回大陸探親曾暢談其事,但無能為力。一九九二年,又有臺胞回大陸探親,復(fù)暢議其事,全鄉(xiāng)人民都一致贊同,踴躍集資,自帶口糧,投工捐料。當年秋動工下基砌磚架屋蓋瓦,僅半年時間,九間大殿十間住房廚房廁所和圍墻基本竣工,整個面積十畝。為了紀念其事,茲特將臺灣同胞和大陸遠近各界善友居士姓名金額列下,流傳千古,永垂不朽。 臺胞捐款:謝景陶2900元,梁伯倫2700元,殷國發(fā)2700元,崔清云900元,蔡天元100元。建委捐款:蔣伯齡100元,李進清1500元,謝敬之1400元,劉金祥1000元,李清萬1000元,張萬廷650元,楊安國600元,梁澤祥500元,謝大潤500元,趙相廷530元,謝正全500元,劉存英500元,羅昌全460元,劉廷義400元,李進煥400元,蔣明倫350元,賈耀發(fā)340元,謝正樞310元,劉錫斌300元,陳正福250元,羅崇玉210元,王繼財210元,戴素貞200元,田桂英200元,劉伯榮400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季夏月望八日。 四.南山寺水觀音 南山寺水觀音在南山寺本部后西南側(cè)半里近山頂處,有古泉井一口,鄉(xiāng)人在此新建石屋、亭榭、滴水觀音殿、念佛堂等。當?shù)貍髡f此泉水能治百病,曾有一個多年不孕的婦人喝了此水后喜得貴子。現(xiàn)在的來游者也常作揖、取水、丟幣等,有人送匾“靈泉顯應(yīng)”。
五.太平鄉(xiāng)佛爺巖摩崖造像 從水觀音翻山計10分鐘路程到蘆橋村5組佛爺巖。佛爺巖造像,據(jù)專業(yè)資料記載為明代造像,數(shù)量為12龕。(太平有佛祖村滴米遺址、酒店村佛爺崖、南山村九龍碑和蘆橋村佛爺巖幾個明代留存。) 佛爺巖摩崖造像在佛爺廟陋屋之中,后壁山崖,其中一臂展見方、4米許高的天然凸出砂巖是密集造像依附的主體。這些造像風(fēng)化嚴重,肢體、五官、衣飾還存在一些粗略的形體,個別龕細節(jié)保存較好,共計16龕59尊造像,均被濃妝彩畫,少部分有殘缺者被信徒用它物修補描刻,彩畫描刻和修補均粗陋。另有4殘龕,幾乎不辨。 這些造像龕里,7像、5像、4像、3像、2像、1像龕均有,其中5像龕和3像龕都有4龕、數(shù)量最多。正面主龕5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尊結(jié)跏趺坐,圓形頭光,著通肩袈裟,腰無繩結(jié)。主龕上部為觀音龕,3像,龕頂刻“普陀山”三字,龕外有聯(lián):“新裝大士像,慈悲廣無邊!5像龕的還有以三世佛兼釋迦二弟子為內(nèi)容的,4像龕的以二世俗人及陪侍像為內(nèi)容,3像龕的以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為內(nèi)容,6像龕的以三佛二弟子一世俗人為內(nèi)容,2像龕的有以供養(yǎng)人為內(nèi)容的。這些神像一般著通肩袈裟,大多是桃形頭光。保存最好的是左后壁四龕,其中一龕3像,主像趺坐三層方形須彌臺上,陪像立蓮臺之上,座前有香爐,兩側(cè)是內(nèi)向狻猊。 右后壁有題刻兩則,一則:“佛爺巖諸大神像,不知創(chuàng)于何時。/風(fēng)雨飄搖,相貌頹敗,乃有羅氏母子目睹,心惻誓愿彩畫。尤幸/眾姓樂助,謹將捐名錄后:/地主羅王氏四百文,地主羅定泰千二文,地主羅智遠千六文,賈全文四百文,王熙亭三百廿文,張崇禮四百文,申朝福二百文,滕順發(fā)四百文。大清光緒廿三年冬月谷旦立!绷硪粍t:“為善最樂。作善留名見,囗心囗囗知。佛爺巖諸大神像,前朝至今,年成歷久,風(fēng)雨飄/淋,神像朽敗。士民見,心難忍,彩畫金身,爰是/鳩集首事,募化四方,善眾不吝錙銖,(慷慨)樂助,謹將捐名錄后。首事:羅浩遠四千,王容楷、王正倫、羅定超、姜王氏、李王氏各捐錢三千。趙克勤。蒲金山、劉明元、鄧仕爵、梁仁銀、劉代錫各捐錢一千文。蒲本武、譚均德、蘆國興、唐開鎰、羅龍培、謝建順各捐錢一千文。唐仕登、鄧永齊、李秀明、劉永祿各一千文。梁仕金、岳才文、戴玉奇、李前和各七百文。劉永榮、熊正富、熊正華各四百文。中華民國四年仲春月。金石囗才功囗。” 另寺前大石上嵌“功果不昧”碑記:“果不昧。此地佛爺廟,古跡也。(啟)創(chuàng)前代,屢顯神囗。奈……/艱辛。信囗謝誠一由此經(jīng)過,偶有所感。是以邀集眾善……,/請匠石造囗北平臺,今功成告竣,勒石以志。/謹將眾善姓名列后:……(名單略)中華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仲春月下浣吉日立! 佛爺巖附近有一棵大柏樹,掛牌編號為游仙區(qū)MO.024。
IMG_8843.JPG (141.09 KB, 下載次數(shù): 8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5 上傳
IMG_8846.JPG (96.77 KB, 下載次數(shù): 7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6 上傳
IMG_8876.JPG (112.28 KB, 下載次數(shù): 7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6 上傳
IMG_8880.JPG (100.75 KB, 下載次數(shù): 8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6 上傳
IMG_9003.JPG (120.32 KB, 下載次數(shù): 8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5 上傳
IMG_8918.JPG (135.45 KB, 下載次數(shù): 7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6 上傳
IMG_8971.JPG (118.04 KB, 下載次數(shù): 8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7 上傳
IMG_8983.JPG (111.01 KB, 下載次數(shù): 9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7 上傳
IMG_8990.JPG (123.31 KB, 下載次數(shù): 8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7 上傳
IMG_8998.JPG (79.78 KB, 下載次數(shù): 8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3-21 21:38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