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松風(fēng)水月 于 2010-7-16 14:46 編輯
說起老中壩的說書藝人,那還得數(shù)張建成老先生的名氣最響。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在中壩魚市口和太平場的老茶館里,只要有這位張老伯主講的茶座,幾乎都是場場爆滿。張老伯瘦高個子,因腿部略帶殘疾,大家背后都叫他“張bai子”。 當(dāng)時的茶館是國營或集體單位,清一色的木方桌、竹椅子,茶客以中老年人居多。跑堂的伙計肩上搭一根毛巾,一手捧一摞茶碗,一手提著一把黑乎乎的茶壺,來回穿梭于茶桌之間,給每位到來的客人泡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蓋碗兒茶。大家在茶館里有說有笑,隨地吐痰,整個園子彌漫著一股濃烈的葉子煙和紙煙味。 啪!只聽張老伯用醒木往桌子上重重的一拍,喧喧嚷嚷的茶館頓時就變得鴉雀無聲了。張老講評書通常不走常規(guī)套路,三國、水滸、說岳傳里的故事憑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又添加上了許多“瓤子”(內(nèi)容),書中一兩頁紙的內(nèi)容,往往他可以講上一兩天,所以他講的故事就比別人的更精彩。張老打評書聲情并茂,繪生繪色,口技出眾,模仿起萬馬奔騰的戰(zhàn)爭場面,讓聽眾仿佛有身臨其境之感。 不知不覺,時間匆匆而過。講到高潮迭起、聽眾興趣盎然之處,突然戛然而止,詭秘地說道:欲知所事如何,且聽下節(jié)分解。這意味著進(jìn)入中場休息。張老伯走下講座,托著一個銅鑼,挨個兒收錢,一毛、兩毛不嫌少,五毛、一元不嫌多,隨喜。一幫混進(jìn)茶館“聽巴便”(指不給錢白聽)的孩子“哄”地作鳥獸散。只見風(fēng)趣幽默的張老伯用念戲文的腔調(diào),一聲高喝:娃娃,你往那里走-----頓時,惹得在座的茶客們哄堂大笑起來。 待他回到座位坐定,呷上一口清茶,挽起袖口,接著開講,這時娃娃們又偷偷潛入茶館,圍坐在四周,繼續(xù)聽他講精彩的故事。 自從電視興起之后,說書這門古老的藝術(shù)便漸漸淡出了市場,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這些曾經(jīng)鮮活的場景只能永遠(yuǎn)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