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方不大。有些人就算天天來,他最后還是一無所知!焙臀覄傉J識、僅僅交談了十幾分鐘,符幼余老師就這樣很“沖”地對我說。我自然知曉,他所指的“有些人”是些什么人,但還是為他的狷介深深觸動——符老師是一個有才華有個性的人。
儒家提倡“晴耕雨讀”,符老師正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他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良好的教育,通過幾十年從書本自學、向長輩問學、直到參加函授,拿到了農(nóng)函大果樹栽培專業(yè)的大專文憑,并曾經(jīng)擔任鄉(xiāng)上的農(nóng)技干部,是地方上小有名氣的學問先生。
大約一年多以前,一個深秋的下午,我在青林口老街上拍照。走過紅軍橋頭,老街上一爿打米店門口長條凳上坐著的一位老者,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小伙子,你拍的照片能給我看一下嗎?”這位其貌不揚的老者,正是符幼余老師。
其實,符老師的年紀也不算大,他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正當盛年。常年的操勞,使他面容黧黑,且有較深的近視,看起來超出實際年齡。一個農(nóng)民,從年頭忙到年尾、從拂曉忙到擦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種生活若是換了“肉食者”來躬行一番,會是何等的況味?春天百花盛開,符老師是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但卻顧不上看風景,他要修枝、嫁接、耘田、施肥……;秋天是農(nóng)家收獲的季節(jié),多少人又知道這收獲背后的艱辛?符老師一家為鮮桃采摘、包裝、稱量、售賣,連續(xù)多日忙累到下午四五點鐘,才吃上午飯;至于一年里的其他時日,也自有做不盡的農(nóng)活,真是“農(nóng)家無閑日”。要真正了解農(nóng)民,不走到他家里,不跟他交朋友,是不可能的。
我和符老師偶爾會有一些文字上的唱酬。他是地地道道的“鄉(xiāng)土詩人”,寫的詩雖不拘格律、卻清新自然,筆下是他自己實實在在的生活,不似我輩,往往無病呻吟。比如《農(nóng)忙紀實》:“立夏三天遍山黃,畬草未除收種忙。拂曉朦朧割菜籽,中午又上打麥場。午后下地種玉米,夜乘月光風車糧。半夜三更去放水,黎明五點要扯秧!庇秩纭兑痪啪牌吣甏,連降十余日中雨,莊稼、果樹嚴重受損,賦七絕三首紀之》(其一):“連日風雨過桃林,落盡深紅只柳存。前日嬌艷今安在?滿園遍地是花痕!痹偃纭堆┳铔鏊畧骸罚骸耙灰贡憋L大地寒,茫茫瑞雪落九天。萬嶺千山遍銀妝,不知何處是桃園?”
多年以來,世居青林口的符幼余老師利用有限的勞作之余暇,搜集了有關(guān)青林口的大量文字資料。蒙他信任,曾托我將他保存的《青林口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簡介》文稿打印成冊。我為那些文字本身及背后的艱辛與執(zhí)著所動,幾次前往古鎮(zhèn)相勸,最終獲他同意,在“江油論壇”發(fā)布出來,冀望更多的人藉此了解真實的、曾經(jīng)的青林口。
附:寫給符幼余老師的舊作一首
傲骨問何自?隴畝許多年。先生語處,血雨浩渺悵投鞭①。物是人非代謝,將相王侯走馬,只在白云邊;ㄐ烹x情后,柳色促新田。 陌上風、枝上綠、好家山。灌纓濯足②、詠成風月不論錢③。想見桃花靈穎,悟得仙翁雅意,一夜竟鮮妍。屈指無多日,笑語對香甜。
——水調(diào)歌頭·答青林口符幼余先生以花事相告 青衣注:
①據(jù)符幼余老師家譜記載,其祖上本姓“苻”,為前秦王苻堅后人,遷居南方后,為避禍改“苻”為“符”,這里用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投鞭斷流”典故。
②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敝钙沸懈呱械娜说碾[士生活。
③符老師先祖、清代進士符守龍在青林口文昌宮題有一聯(lián):“何以怡情?近水遙山堪入畫;略能適意,清風明月不論錢!
(更多精彩,陸續(xù)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