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客 于 2013-11-15 23:04 編輯
有一種說法——楓順是江油最后的凈土。天放晴,楓順行。一路陽光,一路愉悅。百勝—文勝—安順—貓兒埡—龍池—六合—楓順—小院。農家靜悄悄的,偶爾能看到一兩個老人在地里侍弄菜園子。曾經為共和國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的八五七人,隱秘在光影婆娑的梧桐中。養(yǎng)馬峽大門洞開,如無人之境,夏日喧鬧的氣氛蕩然無存。那條因地震德惠由駐馬店人修建的厚六路,彎彎曲曲地穿越蒲家溝爬上貓兒埡。那年曾一人徒步由龍池爬上貓兒埡,如今終于和俺的“情人”偶遇在那塊石碑前。龍池沒有了往日山村的味道,那涓涓的龍池水不再在門前流過,房子蓋好了,串串紅也在門前鮮艷了,味道卻沒了。不過,鄉(xiāng)親們也該住上好房子了。六合不再走水中橋,供銷社門廊那塊精美的木雕居然還在,但愿它能留下來繼續(xù)展示當年的風采。過了楓順鄉(xiāng)街上,兩河口那里的修了一座水泥管橋,老麻柳樹在它的陪襯下毫無生氣,方便安全與傳統(tǒng)景觀再次碰撞。山路很窄,一直硬化到小院村委。
天陰了下來,我們到了村長家。扎帳篷,不一會兒門廊下的小飯桌就擺上了土豆燒雞,面皮,土豆絲,白菜,對飲帶來的豐特不經折騰,然后又上農家烤的土酒。夜色漸濃,村長的摩托聲在山村特別響亮。寒暄幾句,就進入正題,啥正題?繼續(xù)喝酒,上野生板栗,烤火。村長開始拘謹,很擔心我們是明察暗訪人員,擔心即將開始的換屆。說開了,他也就釋然了。人年輕,敬業(yè),政治上也很進步。村子里如今主要靠養(yǎng)殖,養(yǎng)豬、種藥材。全村300多口人,100余戶,人均收入1萬余元。他家五口人,養(yǎng)了十二頭豬,一頭牛,之前已經賣了一些豬;兩個女兒,都住校,一個高中,一個小學。他目前需要完成的是各戶的保險購置。早起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便打擾,大家就乘著酒意散去,在寂靜的山村中進入夢鄉(xiāng)了。
山村的早上很有趣,村長家的公雞啼鳴很準時,分貝值也很高,緊接著豬的拱圈聲也響成一片。一夜的秋雨停了,院壩滿地的銀杏落葉,一片金黃。小道濕漉漉的,一片炊煙在小青瓦的屋頂升騰,房前屋后的樹木都是綠的,間或一兩株金黃的銀杏樹格外醒目,遠山深藍。一兩聲好聽的牛鈴聲引領視線望去,那黃的樹,紅的樹,稀稀落落地點綴著大山。呈“口”字形的院落安靜地坐落在半山。兩個農家大哥在一上一下相鄰的院子里,隔著山林、菜地,大聲地商議著今天的事情。
秋天的色彩在哪里呢?小院村,我更喜歡她原先的名字,小院溪。她不顯赫,她不張揚,無需粉黛,無梳妝,把她比作小家碧玉更妥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