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廢話
我是八叔。 看著路上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我已然是八叔。 年輕的面孔叫我“八叔”,不太年輕的面孔叫我“他八叔”。 其實我不想成為八叔,也不想成為他八叔。無論你是幾叔,都終將會毅然決然的與“年輕”撇清關(guān)系,成為大叔。
這么些年,要么在路上,要么準(zhǔn)備在路上;這么些年,也從八哥混成了八叔;這么些年,一直沒有想得很透徹的問題,被顧老師一語道破天機:我們行走在路上,其實初衷很簡單,如果必須有為什么,那也僅僅只是為了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總得有人去看看。于是我去了,去得有些晚。 四十歲前,我想一個人看世界;四十歲后,我希望和家人一起看世界。 我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
老友老許當(dāng)年評價我說,我之所以選擇騎自行車,只是因為它比步行要快。是的,我今天選擇摩托車,也是因為它比自行車效率更高。 我當(dāng)年第一次去西藏的自行車600多塊錢,如今的摩托車也就5000多塊錢。使用如此簡陋而且有些寒摻的裝備,我大概算不上騎友,也算不上摩友,充其量就是一個旅行者。
選擇什么樣的工具不是特別重要,走出去才是關(guān)鍵,我自己一直這樣認為。
這些年不樂此不疲的一件事情,就是花大量的時間在衛(wèi)星地圖上設(shè)計線路,同時用不同的地理角度去研究它們的地形地貌,努力的幻想沿途可能會是什么樣子;行程結(jié)束后,再對照衛(wèi)星地圖,用記憶從新旅行一次。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象力是很有限的,路上的一切與想像總是相差甚遠。 世界那么大,去看看才知道,它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多姿多彩。 未知的東西,總是充滿誘惑。這種帶著一點點探索成分的“去看看”,可能是我這么多年以來旅行的原動力。 能給人帶來震撼的風(fēng)景不會常有,但路上遇到的那些人和事,也許對于我的旅行來說會更為重要。
一年前,我產(chǎn)生了騎摩托車旅行的念頭,終于在幾個月后付之于行動。 2014年夏天,我已經(jīng)在新疆混了一年多,每天過著“自己照顧自己”的日子。之所以是自己照顧自己,是因為每天的工作除了自己照顧自己的一日三餐外,沒有別的什么事情可以做,閑的哪兒哪兒都疼。 頂著沙漠里的烈日,重新出發(fā)的念頭越來越強烈。我跟我唯一的一個同事(公司就剩我們兩個人)說,我想騎摩托車環(huán)中國。我信了,同事也不假思索的表示信了。這一年的8月,我離開呆過一年多的礦業(yè)公司,回到老家買了摩托車。 那時規(guī)劃的路線是從老家往東北方向,到達遼寧丹東,從那里開始逆時針方向由東三省到內(nèi)蒙,再從新疆到西藏,最后經(jīng)云南到廣西,在海南結(jié)束行程。
諸事不順,辦理摩托車駕駛證、摩托車上牌,均是一波多折。折騰就緒,已經(jīng)是九月。從老家沿108國道翻越秦嶺,經(jīng)西安到了晉中,在晉中一個叫介休的小城市住了一晚酒店(之前住的全是20塊的旅館)之后,我放棄了行程。 事后很多朋友問我為什么是放棄行程,我的回答是:不想去了。 是的,不想去了就回來,就像不想呆了就要走一樣。
春節(jié)后,我準(zhǔn)備再次展開旅程。路線是從四川往南,沿云南邊境到達廣西,經(jīng)廣東福建北上,走完所有海岸線到達丹東,再沿去年計劃的路線從云南回家。 每次出門前都不想出門,沒有興奮,也沒有愉悅。能說得出來的,就只有焦慮。臨行前的焦慮,總是如影隨形。以為自己身經(jīng)百戰(zhàn),其實不然。這種焦慮似乎成了為旅行的一部分,成為必經(jīng)的程序,繞不過去。 我總是在想,我如此焦慮到底為哪般?也許,這種焦慮就是一種對未來的擔(dān)憂,對前途的迷惘。一個人的漫漫幾萬公里,也許真的不是一件可以讓人興奮不已的事情。
盡管焦慮,但這時似乎還存在著另外一個自己,他不停的慫恿教唆我說:同去同去。 于是一同去了。
1.jpg (59.1 KB, 下載次數(shù): 1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7 10:39 上傳
|
神行快驢 看見庸兒了!
發(fā)表于 2016-3-22 21:26
喝一口酒 越來越像旅行家了
發(fā)表于 2015-12-16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