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陳小邛 于 2013-4-20 01:04 編輯
一個儲藏在心里十年的承諾
前言: 這是一個儲藏在心里十年的承諾 十年來遙遠的村寨總是在夢里晃來晃去 遵從內(nèi)心的聲音 十年來從未忘記那時分別的情景 記得2003年秋季,我對巖坡說還要來這里 殺豬給孩子們吃,給老人吃 這個看似普通的一句話 卻在他們的心里變成了難以企及的期盼 就在今年的2月9號我懷著深深的無以名狀的心情 去兌現(xiàn)這個我一直把它看作是對曼丙寨孩子們和老人們的承諾 我們用2600元換來一頭豬和十件酒 讓曼丙寨的老人和孩子們開心地過了一天 仿佛實現(xiàn)了一個與上帝的約定 仿佛清泉至心,仿佛溫暖如馨,,,,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下面的文字,回憶十年前的曼丙寨之行—— 云南勐海縣打洛鎮(zhèn),去往曼丙布朗族山寨的必經(jīng)之地。 2003年9月的一天,下午1時,我獨自一人從緬甸的小勐拉回到打洛鎮(zhèn),把大部分行李寄放在鎮(zhèn)政府,坐在布朗族小伙子巖地的摩托車上,帶上五斤散裝白酒,兩條春城牌香煙,開始了曼丙布朗山寨之行。 曼丙寨地處森林腹地,寨子分上寨、中寨、下寨,彼此相隔4公里左右,我首先要去的是曼丙中寨。全程21公里。 來之前,從未聽說過曼丙,那天鎮(zhèn)政府的小楊在街上見了我,說你是記者吧?(遠行途中,經(jīng)常被認為是記者,次數(shù)多了,也懶得解釋),應該去曼丙看看,他不經(jīng)意地定下了我前進的方向。 27歲的巖地是小楊介紹的翻譯兼向導,我答應兩天給他100元人民幣,他覺得這個價還可以,就盡心盡力地幫助我。他所在的曼山寨正好對口幫扶曼丙寨。其任務是幫助他們實現(xiàn)小康,這里僅指吃飽肚子。 巖地載著我向東行駛,穿過一片橡膠林子之后,我們進入原始森林,開始爬山,摩托車噴著黑煙,發(fā)出“嘭嘭”聲,撕聲裂肺般嚎叫著行駛在上山的道上,我倆推推騎騎,累得半死,終于將摩托車停在了山頂上。熱帶原始森林不僅使這里氣候高達攝氏三十七度,還悶熱難耐,旁邊有一股清泉流進一水坑,但不見有活物游動,豈敢喝它。這是多年野外活動總結出的經(jīng)驗。 巖地甩甩酸痛的手臂,喘著粗氣夸我:“你還不錯,敢坐摩托進山,我們的女人都不敢,下山的路艱難,你要抓緊,要是掉進山谷就麻煩了! 我們繼續(xù)趕路,道路坑洼不說,窄得使我的頭發(fā)常常被兩邊的樹枝掛住,我知道,行駛在這樣路面上,巖地任何一個閃失,都會令我命歸黃泉。我把他抓得更緊了。
圖片1_副本.jpg (147.57 KB, 下載次數(shù): 2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20 00:59 上傳
地處中緬邊境的曼丙布朗山寨
4個小時之后,我眼前的半山坡上出現(xiàn)了幾座低矮的茅屋,這就是曼丙中寨。 當我汗如雨下,氣喘如牛爬上這段山坡時,一群細細的雙腿都撐著個大肚皮的娃娃們立即圍住了我,接著是只穿三角短褲背著奶娃的男人,接著是頭頂竹篾笆的婦人,但見我,個個目噔口呆。但他們很快就知道怎么回事——寨里來了城里人。
IMG_6664.JPG (148.49 KB, 下載次數(shù): 20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34 上傳
曼丙中寨是近一年剛從老寨分離出來的新寨,全寨20戶,102人。他們住在自建的竿欄式竹樓里。這種竹樓以木竹茅草蓋建,一樓一底,底室無墻,用于關豬、雞、堆放柴火,安裝腳碓。樓室呈正方形,除開一道大門外,別無窗戶,光線極暗,室內(nèi)雖分堂屋、火塘、住室,均無隔板,通通透透,各占一面墻而已。
IMG_6669.JPG (141.17 KB, 下載次數(shù): 2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36 上傳
眼下正是收獲野竹筍的日子,每家竹樓底室都支有一口大鍋,邊煮邊切邊曬。那些女人頭頂?shù)闹耋示弯仢M了要曬的竹筍。巖地說,一年的零用錢就靠它了,一斤干筍可賣7元。
圖片5_副本_副本.jpg (112.23 KB, 下載次數(shù): 20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35 上傳
巖溫和他老婆正在煮野竹筍
IMG_6671.JPG (135.39 KB, 下載次數(shù): 2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43 上傳
就在這種彌漫著野竹筍氣味的竹樓底室中穿行。這是一個看不出有多大年齡的婦人,正在自家竹樓底室燒火煮竹筍,她頭上裹著布朗人特有的青布包頭巾,上身裸露著,褐色皮膚青筋冒冒。這時夕陽正西斜,和煦的陽光輕柔地撒在她身上,我看見她彎腰用竹棍撥動鍋里的竹筍時,兩只干癟的奶子在胸前晃蕩,被鍋里蒸發(fā)的熱氣朦朧著,在陽光下如兩只祭祀的供品。她那黑灰粗糙的臉就象剛出土未來得及去塵的文物,但雙眼黑白分明。我遞給她巧克力,她不要,即使一生都未見過這糖果,她還是不要。她搖著頭去攪鍋里的竹筍,我執(zhí)意要給,她始終不接,我不知道是我的“異樣”使她害怕還是她有她的尊嚴,或者她覺得這東西對她一點用都沒有,她再看我時,眼神冰冷而戒備,我無心再執(zhí)意下去,她站在那里的樣子,猶如一具雕塑。 看見她,我聽見自己的心在塌方的聲音。
IMG_6663.JPG (157.1 KB, 下載次數(shù): 20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42 上傳
巖地說,她叫依娜,無兒無女,還不到50歲,她老伴常年病在家,基本不能干活,她每天早上去大山里砍竹筍,黃昏回家又煮又切又曬,無人幫她。 我跟著依娜進了她的竹摟,先前那些光屁股娃娃多數(shù)穿好了褲子尾隨我進來。黑暗中那個病男人躺著不動,我見依娜點燃一支香煙遞給他之后隨手抱過一個娃娃坐在了火塘邊,就再沒了動靜。這時她看上去云淡風輕,無艾無怨。她的眼神在火光中是那樣的安祥平和,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剛毅和堅韌。我想她本會悲苦凄切,她本會萎縮木訥,在別人無助的同情和自身生活負重的情形下慢慢老去,但見這一幕,我知道了,依娜在這劣質的土地上,承受著艱辛卻不去感覺艱辛,享受著粗茶淡飯,天長地久,平平安安,還有不離不棄,相依相伴。心無旁鶩地做著一個布朗族女人。她的人生誰說不曾有美麗! 其實,窮人離幸福很近,如同樸素離美很近一樣,因為幸福原本就簡單。就象眼前的依娜。 吃晚飯的時候,我去了巖溫的竹樓。這個不滿20歲全身紋滿花紋的小伙子背著剛5個月大的女兒,很殷情地招呼客人。他喜歡稱我同志,叫起來很別扭,但也覺得他能講漢語,還不錯!巴緛砹硕甲∥壹摇!彼@樣告訴我。我問:“有我這樣的人來過嗎?” “沒有,是鄉(xiāng)上的工作組,他也叫他們同志! 巖地說。
IMG_6668.JPG (136.48 KB, 下載次數(shù): 18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34 上傳
穿藍色背心的人就是巖電寬。那天,村干部都匯聚在巖電寬家里,他們用野竹筍熱情地款待我。
巖溫的父親,巖電寬是寨內(nèi)的“格棒”,司總管寨內(nèi)一切事務,即首席頭人。這自然讓我對他恭敬起來。首先遞煙,接著倒白酒,不一會,格棒的家里圍著一群男人,顯然是沖著酒和煙來的。誰家有這兩樣東西,節(jié)日就在誰家。 昏黃的油燈下,男人們喝著廉價的散裝白酒,竊竊私語。在這里,人們所有的智慧和體力都用在勞作和生兒育女上,欠肥的土地帶給他們半飽的日子,生活放逐他們,他們也放逐生活,無論多么勞累,一支煙一杯白酒,在自己成長以及撫養(yǎng)兒女長大的每一個風風雨雨的日子里,以他們歷經(jīng)一生坎坷鑄就了豁達沉穩(wěn)以及滿足的秉性笑嘻嘻地過日子。我被他們的大氣和不與命運計較的心境深深地感動。 巖溫突然對我說:“ 同志你包一場錄像給村里人看,我父親有這個心愿,但他沒有15元錢,他說你可以滿足他。” 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我當時的心情,他們給了我機會,讓我有了放松的心情明天離他們而去。在這個無電無公路無文化的老山密林里,一場錄像是重重的賞賜。
IMG_6662.JPG (146.71 KB, 下載次數(shù): 20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34 上傳
大家聚集在巖傳的家里看電視節(jié)目
格棒站在漆黑的夜空,用手掌做成喇叭型,用布朗語吆喝著大家別睡覺,今晚看錄像。只見從各家竹樓燃起的火把徐徐而來,齊聚到巖轉的家里。 巖傳是格棒的弟弟,據(jù)說他傾其所有買回一臺21寸彩電和VCD,幾張碟子,放錄像的電是靠水作動力沖灌而發(fā)的。巖傳說買回來大半年,放過三場,不知猴年馬月才能收回成本。錄像放的是“長征”,巖溫說看錄像才能聰明,漢話就是跟這部片子學的,難怪他左一個同志右一個同志地叫我。錄像一直持續(xù)到深夜11點30分。人們象過節(jié)一般開心,我好象成了“丟襪拉”(布朗族神靈,性善。)派來的使者。
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全寨子的勞動力都去了很遠的大山砍竹筍,我和巖地去了老寨,這時曼山寨的巖坡也來了,他是負責曼丙三個寨子扶貧工作的。 老寨隱藏在更深的老山密林里,在濃濃的綠色中看見稀稀疏疏顯露出來的黃色茅草屋頂才知道這里有個寨子。打洛江從寨前流過,江對面屬緬甸撣幫第四特區(qū)的荒山野嶺,據(jù)說89年以前那里還種植著2萬多畝罌粟,91年被厲行禁毒,罌粟少有。
IMG_6666.JPG (157.99 KB, 下載次數(shù): 19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4-19 13:34 上傳
老寨有個天主教堂,這是我沒想到的。
此刻,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的老寨顯得過分冷清,我們?nèi)チ饲叭沃鴰r直轉的竹樓,這位60多歲的精瘦老人給我講起了布朗族傳奇的故事。 傣和布朗還有哈尼是兄弟,哈尼是老大,布朗是老二,傣是老三,兄弟之間性格不合,分家了。但是老大又兇又惡,他不要土地,好吃懶做,靠兩個弟弟供養(yǎng),并在這一帶稱雄稱霸。傣和布朗要明確自己的責任,需土地養(yǎng)活族人,于是兩兄弟就在山腳下開始分地。老二叉開雙腿,彎腰從兩腿之間向后看,盡收眼底的大山密林便是他的屬地。這樣傣族就去了平壩,沿襲至今。 這個故事,布朗山寨到處流傳,他們認命于祖先安排的地方生活,世世代代苦苦相守。 曼丙布朗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耕種旱地,實行輪歇耕作,自今仍或多或少地保持原始的耕種方式。山上的旱稻、包谷、和少量棉花是這樣耕種出來的:備耕時節(jié),請達曼(司宗教祭祀等職)測出吉利方向,各戶上山將地內(nèi)草木砍倒,暴曬后放火焚燒,不耕即種。用小鋤鑿穴,依穴點種,不施肥料,只稍事除草即等收成。這樣的刀耕火種對于每塊地來講一般間隔兩三年耕種一次,因要重新長出植被才能燒出肥料來。這就是輪歇耕種。而收獲的稻谷用木窩椿打脫粒,扇掉草屑后入倉。由于耕作原始,管理粗放,對災害無抵御能力,又被動物糟塌,加上山頂上的旱地又無人耕種,因此收成甚微,老鄉(xiāng)們今天找來的明天吃光,明天找來的后天吃光,有吃的吃,無吃的睡,誰家有50斤糧食以上就算是幸福人家了。 在這里,食物就是他們的宗教!
|